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模块一 森林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2.4 林木病害的诊断(讲授,2学时).ppt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模块一 森林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2.4 林木病害的诊断(讲授,2学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4 林木病害的诊断 一、诊断的意义 二、诊断的依据和程序 三、植物病害常规诊断 1、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鉴别 2、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重点) 3、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四、植物病害现代诊断技术 五、病原物的检测和分离鉴定 2-4 林木病害的诊断 一、诊断的意义 诊断与鉴定 诊断(diagnosis): 植物病害诊断是对病害识别的过程,也是从病原物、寄主植物和环境三方面进行分析的过程: 查证:实地调查、症状辨别、病原鉴定  分析: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综合比较  结论:诊断结论(验证)。忌先结论后举证 鉴定(identification): 病原物鉴定是对引起病害的病原物认识的过程。是病害诊断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准确鉴定极其重要) 1、诊断依据: ⑴传染性证明:病害在田间的分布(观察);病害在田间扩展情况(询问调查和观察);试验证明(致病性测定)   确定侵染性或非侵染性病害。        ⑵症状学诊断:病状与病症辨别(有病症或无病症);症状的两面性(综合症、并发症、多症病害) ⑶病原物鉴定: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病原物分离鉴定(如何排除非病原微生物的污染)。 三、植物病害常规诊断 1、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鉴别 抗生素试验诊断 木质部杆菌 韧皮部杆菌 植原体 病毒 青霉素 + + - - 四环素 + + + - 链霉素防治:植物病原细菌对链霉素敏感,可用于防治细菌病害。 柯赫氏法则(Koch’s Rule) 柯赫氏法则又称柯赫氏假设(Koch’s postulates),通常是用来确定侵染性病害病原物的操作程序。 如发现一种不熟悉的或新的病害时,就应用柯赫氏法则的四步来完成诊断与鉴定。 柯赫氏法则具体内容: (1)在病植物上常伴随有一种病原生物存在; (2)该微生物可在离体的或人工培养基上分离纯化而得到纯培养; (3)将纯培养接种到相同品种的健株上,表现出相同症状的病害; (4)从接种发病的植物上再分离到其纯培养,性状与原来微生物记录相同。 (1)寄生植物引起的病害:在病植物体上或根际可以看到其寄生物,如寄生藻、菟丝子、独脚金等。 (2)线虫病害:在植物根表、根内、根际土壤、茎或籽粒(虫瘿)中可见到有线虫寄生,或者发现有口针的线虫存在。线虫病的病状有:虫瘿或根结、胞囊、茎(芽、叶)坏死、植株矮化黄化、缺肥状。? (3)真菌病害:大多数真菌病害在病部产生病症,或稍加保湿培养即可生出子实体来 (4)细菌病害:初期有水渍状或油渍状边缘,半透明,病斑上有菌脓外溢,斑点、腐烂、萎蔫、肿瘤大多数是细菌病害的特征。切片镜检有无喷菌现象是最简便易行又最可靠的诊断技术。 革兰氏染色、血清学检验和噬菌体反应也是细菌病害诊断和鉴定中常用的快速方法。? (5)病毒病害:病毒病的症状以花叶、矮缩、坏死为多见。无病症。在电镜下可见到病毒粒体和内含体。用血清学诊断技术可快速作出正确的诊断。必要时作进一步的鉴定试验。? 四、植物病害现代诊断技术 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技术 噬箘体技术 鉴别寄主鉴定 血清学方法 自动化仪器鉴定 分子生物学技术 五、病原物的检测和分离鉴定 真菌检测分离和鉴定 细菌检测分离和鉴定 病毒检测分离和鉴定 线虫检测分离和鉴定 植物线虫分离技术 2、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6)复合侵染的诊断:当一株植物上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物侵染时可能产生两种完全不同的症状,如花叶和斑点、肿瘤和坏死。首先要确认或排除一种病原物,然后对第二种作鉴定。两种病毒或两种真菌复合侵染是常见的,可以采用不同介体或不同鉴别寄主过筛的方法将其分开。 2、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3、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病植物上无病征,也分离不到病原物 往往大面积同时发生同一症状的病害 没有逐步传染扩散的现象 非侵染性病害诊断要点 1.病害突然大面积同时发生,发病时间短,只有几天,大多是由于大气污染、三废污染或气候因素如冻害、干热风、日灼所致。 2.病害只限于某一品种发生,多为生长不良或有系统性的一致症状,多为遗传性障碍所致。 3.有明显的枯斑、灼伤,且多集中在某一部位的叶或芽上,无既往病史,大多是由于使用农药或化肥不当所致。 4.明显的缺素症状,多见于老叶或顶部新叶。 非侵染性病害约占植物病害总数的1/3,植病工作者应该充分掌握对生理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技术。只有分清病因以后,才能准确地提出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 显微镜技术 电子显微镜技术 机械传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