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好还是“外婆”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姥姥”好还是“外婆”好 2020年6月,上海小学语文教科书将课文《打碗碗花》中的“外婆”全部改成“姥姥”一事,引发舆论热议,包括《人民日报》、腾讯新闻、东方网、新浪新闻、《南方都市报》在内的各界媒体纷纷对该事件发表评论,关注度空前高涨。尽管上海市教委已将该文中的“姥姥”一词恢复为原文的“外婆”,同时依法保障作者权益,但社会上关于“姥姥”与“外婆”的大讨论仍在继续。 为什么作这种改动?早前有网友找出上海市教委对这一问题的答复,说是因为“姥姥”属于普通话词语,而“外婆、外公”属于方言词语。上海定位于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当然要尽力遵循国家推广普通话的要求。这一认知是否正确呢?其实大众的激烈反应,已表明了答案。这种以城市文化背景来干扰语言使用的做法,本身无异于“刻舟求剑”,是对语言发展演变、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错误认识,当然会引来大众的反驳。为什么这场论争会引起全民参与呢?因为“姥姥”“外婆”是我们语言生活中最熟悉最常用的词语,如何取舍,似乎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理由。 那到底是“外婆”好,还是“姥姥”好呢?我们不妨直接从语言的角度,来探寻问题的真相。 首先,“姥姥”和“外婆”究竟哪个是方言?在我国最早研究亲属关系的专著《尔雅·释亲》中,不仅亲属称谓“姥姥”“外婆”没有出现,连“婆”和“姥”都还没有出现,但对这种亲属关系已经有了概括:“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其中的核心语素“外”值得注意,在《尔雅·释亲》所建构的宗族、母党、妻党、婚姻亲属体系中,这个语素“外”主要用于“母党”或“妻党”称谓,例如“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女子子之子为外孙”等。正因为如此,现行的大型语文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还专门为“外”列了一个义项:“称母亲、妻子、姐妹及女儿方面的亲属为外。”我们熟悉的“外戚”“外祖”“外甥”“外侄”“外舅”等词语皆其例。因此,传统表达“母之……”这类亲属关系时,一般使用“外+亲属称谓”的构词方式,显然,“外婆”就是这种构词方式的产物。“婆”本来是指年老的妇人,如《广韵》平声戈韵蒲波切:“婆,老母称也。”《集韵》同韵亦收:“婆,女老称。”后来就引申出“母亲”“祖母”“丈夫的母亲”等意义,于是在“婆”的前面加一个限定亲属关系的语素“外”,就成为指称外祖母的专有词语。但“外婆”组合成词直到唐代才出现,而且用例很少,《法苑珠林》卷七一:“我是汝外婆,本为汝家贫,汝母数从我索粮食。”至宋代,“外婆”用例略有增多,但诸如《太平广记》等文献中的“外婆”多是转引自《法苑珠林》。清人郑珍(1806-1864)编著的《亲属记》一书中收有“外婆”一词,所引书证是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白维国先生主编的《近代汉语词典》“外婆”词条的书证还有宋黄庭坚《与洪氏四甥书五》:“外婆比来意思殊胜,比去冬十减六七,望夏秋问得佳也。”据此,可以断定表示外祖母的专属称谓词语“外婆”是唐宋以来沿用至今的。 再说“姥姥”,“姥”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梁顾野王《玉篇》皆未见收,以唐写佛经为收字依据的《龙龛手镜·女部》始见:“姥,莫补反,老姥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三云:“姥,今以女老者为姥也。”又宋本《玉篇·女部》作:“姥,莫古切,老母也。”《广韵》上声姥韵莫补切:“姥,老母,或作姆。”《集韵》上声姥韵满补切:“姥,女老称。”从这些记录看,“姥”大约出现于唐代前后,与“母”音义相同。刘敬林先生在《释“考老”说“转注”》一文中认为:“(《说文》)叙中‘考老’并举的例字‘老(mu)’实际是‘母’的异体,是‘姥’的初文。”据笔者考证,在我国传统字韵书中,直到明清时期的《字汇》《正字通》等,所收“姥”都是作为“母”的后起异体字,大型官修字书《康熙字典·女部》更是明确指出:“姥,与母同。”而“姥”既没有“外婆”这一用法,也没有“lao”这一读音。用“姥姥”指称外祖母,大概出自明代的北京方言,明代万历人沈榜(1540-1597)在《宛署杂记·民风二》中记载:“外甥称母之父日老爷,母之母日姥姥。”其中“姥姥”与“老爷”对文,可推知“姥”实际是“老(lao)”的增旁俗字,因特指外祖母故增“女”旁,音“lao”也是源于方俗读音。 因此,从源流演变看,历史上的“外婆”比“姥姥”出现时间更早,且保留了“外祖母”这一亲属称谓的传统特征;从文献用例来看,“外婆”是更书面化的词语,正统的字书、韵书中亦屡见记载。而“姥姥”的音义却均来自方言,并且在那些重要的字书、韵书中并未载录其“外祖母”这一用法。 其次,“姥姥”和“外婆”谁的使用范围更广?不管历史状况如何,现代汉语“姥姥”和“外婆”都成了我们最常用的亲属称谓词,那它们到底谁的使用更为广泛呢?之前有许多网友认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