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难民题材小说研究在中国
摘要:难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难民题材小说的研究存在作品译介不足、高质量论文匮乏、研究视角狭窄、研究缺失审美性等方面的不足。总体而言,目前难民题材小说的研究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今后应进一步拓展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扩大研究地域,加强跨学科研究,改善目前难民题材小说的研究现状,以引起更多人对难民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难民;小说;述评
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难民,但难民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是从20世纪开始的。德国作家海里希·玻尔(Heiich Boll)曾说过,20世纪将主要作为难民的世纪而被铭记。[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难民的数量不断增加,遍布世界各地。事实上,难民问题同样也是21世纪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2020年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最新《全球难民趋势》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球范围内共有6,560万人被迫流离失所,其中有2,250万是难民,难民人数达到了历史最高。[2]而由难民引起的社会治安、毒品走私、人口贩卖、艾滋病扩散、跨境赌博、宗教渗透、非法移民、非法跨国婚姻等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作为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难民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外关于世界难民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难民的概念;2)难民产生的原因;3)难民问题的影响;4)地区和国别难民问题;5)难民与法律问题;6)难民保护问题;7)地区和国别难民政策;8)难民机制建设;9)难民问题的人道性和政治性;10)区域性难民问题的解决对策和难民事务管理对策;11)国内抗日战争与内战时期各地难民的安置和救济问题。难民问题由来已久,引起难民问题的原因极其复杂,并且对难民输出国和接收国之间的国家关系、经济发展、边境安全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学者们分别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等视角撰文探讨难民问题,而文学艺术界也通过小说、诗歌、绘画、电影等艺术形式探讨难民问题,以文学艺术形式表达对难民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国内难民题材小说研究现状
根据笔者的文献收集与整理情况,目前国内学界对难民题材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第一,香港难民题材小说研究。例如,赵稀方的《五十年代香港的难民小说》一文论述了香港50年代难民小说的特征,以及简要论述了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3];蔡益怀以二战以后二十五年间(重点是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小说为考察对象,着重分析论述香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4];古远清分析了王敬羲小说的创作手法与赵滋藩或其他“绿背作家”的不同之处,认为王在创作《女房客》时并没有在“难民”身份上做文章,而是以回忆为视角,着重挖掘平民对日常生活的感悟,王的创作中的抒情传统与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坛的“难民文学”与“通俗文学”两股潮流相区别[5]。
第二,比较视角下的难民形象研究。例如,金丽花通过比較韩国50年代末期的三部小说《误发弹》、《肖利·金》、《不信时代》与美国的《我是泥土》中的女性与难民儿童形象,批判这场战争给朝鲜半岛女性与儿童身心造成的极大伤害。[6]
第三,文学理论对难民题材小说的解读。例如,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因其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于2020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促进难民救援工作。胡赛尼的“阿富汗三部曲”一经推出,即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好评,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评论的热点之一。国内最早研究胡赛尼的是尚比武、刘爱萍,2020年两人翻译《卡勒德·胡赛尼访谈录》。同年10月,两人在《外国文学动态》发表推介文章《托起“灿烂千阳”的“追风筝的人”——阿富汗裔美国小说家卡勒德·胡赛尼其人其作》。此类书评旨在向中国读者推介作品作家,并未过多涉及文本分析。[7]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从创伤理论、伦理叙事、叙事结构、叙事策略、叙事手法、后经典叙事、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存在主义等视角对胡赛尼的小说进行解读。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对胡赛尼作品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了零星发表在核心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外,绝大部分论文发表层次不高,研究视角雷同,研究方法相似,缺乏原创性,并且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出版相关学术专著。
第四,难民身份问题研究。例如,胡倩借助心理学相关理论,剖析黎巴嫩女作家迦娜·法瓦兹·哈桑的小说《第99层》。小说围绕生活在纽约的巴勒斯坦二代难民麦吉德的身份困境而展开。胡倩的论文剖析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创伤,并通过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文化杂交理论,分析小说作者所提供的身份重构方式。[8]
第五,犹太难民小说研究。例如,德国作家乌尔苏拉·克莱谢尔的《上海,远在何方?》这部优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