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李贽《茶夹铭》
李贽(1527一1602),字宏甫,号卓吾、笃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人,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李贽出身于一个商业世家,其二世祖林驽是泉州巨商,娶色目女为妻。但其父林白斋并不经商,家道中落(李贽原姓林)。李贽26岁乡试举人,30岁开始做官,一生做了二十多年的冷官。在他看来,做官一为做事,二为稻粱谋。如在云南姚安知府三年,“法令清简、不言而治”。他为官清廉,任满时仍两袖清风。他深恶痛绝假道学,选择了一条作为封建社会叛逆的道路。那么,一生不得志便成了命中之劫数。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被捕入狱,其已刊未刊书籍,“尽搜烧毁”。最后,被迫自刎于狱中,终年76岁。
??? 李贽是中国历史上反封建传统、反封建礼教、反权威主义,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的思想先驱之一。其一生著述宏富,最重要的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史纲评要》、《九正易因》及批点《水浒传》、《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等。李贽的思想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因此, 1981年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把李贽列为83位中华民族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并入选《中华英杰录》。
??? 李贽身后留下的,不仅有《藏书》、《续藏书》这样黄钟大吕之作,还有《茶夹铭》这样的隽永小品。文章如下: “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逐日子饭,不辨几锺。每夕子酌,不问几许。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子不姓汤,我不姓李。总之,一味清苦到底。”(《焚书》·卷五读史)。
??? 译成现代文的意思是:“我老了, 没有称得上知音的老友,朝夕相处的就只有你啊!至于说到世间的清苦嘛,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比得上你!每天把你当饭,也不知道吃了多少,每晚把你当酒,也不问喝了多少。晨起夜睡,整天与你在一起。其实啊,你并不姓汤,而我也并不姓李;只因你我全然结缘于志同道合,这就是:清苦到底!”
??? 李贽之所以作此铭,是在读了唐代一位叫綦母旻所作《代茶饮序》后写的。綦在该文中说:“释滞消壅,一日之利暂佳;脊气耗精,终身之苦斯大。获益则归功茶力,贻害则不谓茶灾。”李贽读后,哑然失笑道:“释滞消壅,清苦之益实多;脊气耗精,情欲之害最大。获益则不谓茶力,自害则反谓茶殃!”可见,李贽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明明是得益于茶,却要矢口否认;明明是自己色欲过度,伤及精血,却想嫁祸于茶。李贽作此铭,虽然直接源起于綦的茶害论,实则更是通过为茶鸣不平,来表白自己的人生体味和志向操守:绝不追名求利,绝不向传统道学和世俗低头,为了坚持真理,宁愿一生清贫,受尽苦难!
? (一)一生吃茶
??? 据史书记载,明代福建省产茶极盛。《八闽通志》记载:“泉州府各县皆有产茶,而晋江清源洞及南安一片瓦,产者尤佳。”当时所产皆绿茶,但吃茶、敬茶之风日盛。
??? 李贽终生爱茶,终日与茶相伴。早吃茶、午吃茶、夜吃茶;待客时吃茶,看书时吃茶。如《阳明先生道学钞原序》中有这样的记载:“今岁庚子(1600)元日 ,余约方时化、汪本钶、马逢旸及山西刘用相暂辍《易》,过吴明贡,拟定此日共适吾适,决不开口言《易》。而明贡书屋正有《王(阳明)先生全书》,既已开卷,如何释手?况彼己均一旅人,主者爱我,焚香煮茶,寂无人声,余不起于坐,遂尽读之。”好一幅“展卷阅经,焚香煮茶”的画卷!
??? 据载:李贽逝世之后,其神主入李氏祠堂,配享时祀。遵照李贽生前“祭祀亦只是一饭一茶,少许豆豉”之嘱,其子孙每年正月初二和春冬二祀以及李贽生日,都轮值到祠堂举行祭祀。如此看来,李贽与茶不仅是忘年之交,简直是生死之交了。
? (二)茶性清苦
??? 李贽走上与封建主流社会对抗的叛逆之路,一生坎坷,物质生活也相当清苦。尤其是到老年时,几乎是居无定所,四处飘泊。有《元宵》一诗为证:????
??? 元宵真是可怜宵,
??? 独对孤灯坐寂寥。
??? 不是斋居能养性,
??? 嗔心几被雪风摇。
?? “每夕子酌,不问几许”,李贽一生将茶当作自己的朋友,吃茶而思索世间万事。而且到了“不可一日无此君”的程度。也正因为长年嗜茶,不但习惯了茶的清苦,而且从中悟出了人生的道理。到了这样的境界,李贽对茶性的理解,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了。他已将茶当成渲泻情感,激励斗志的老朋友。即如《茶夹铭》,则能以其新颖独特的审美感悟而讴歌茶性的清苦之美,从而直抒胸臆,表达了茶的自然之性与作者的自我之性的契合。从《茶夹铭》中,我们可以知道,李贽相当了解茶的特性:清苦。清苦,便是茶的本性。
??? 茶之清:在茶香之上,是指茶经冲泡后汤色清澈见底,没有一点浑浊。茶香而清,更是不凡,可算精品,茶性清淡,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清,可以清心,外物和内心达到清净合一。名茶多出深山幽谷中,最具大自然的清水灵泉之气,外形清秀,香味清幽,最能清人心神。一杯清茶,温馨香润,玉齿流芳,心清体畅,情感得以净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