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不存在的“易水送别”
――《荆轲刺秦王》解读
《荆轲刺秦王》节选自《战国策》,而刘向几乎从《史记》中原封不动地搬过来。所以 说它是司马迁的文字。文章阅读难度不大,文言比较浅显,适于高一第一学年学生阅读。文 体为典范的记叙文,符合高一学生学习要求。本文虽为节选,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有序幕、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整个故事紧紧围绕着“刺”展开,从“刺”的原因到提出“刺” 的要求到“刺”的准备(樊於期的头、督亢地图、匕首、助手)到秦廷刺杀秦王。故事一环 扣一环,塑造了一个不畏强暴, 为义献身、大智大勇的刺客荆轲的形象,在写作手法上很值
得高一学生学习。
然而,在紧锣密鼓的刺杀准备工作完成之后, 司马迁没有立刻展开刺杀秦王那扣人心弦
的一幕,却宕开一笔,大写“易水送别”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看原文: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 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
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 顾。
意思是说,荆轲出发的时候,太子一伙知道内幕的人都穿戴上白衣白帽在易水这里送别 荆轲。荆轲一番歌唱之后就离开了。这就是“易水送别” 。
这个情节感人至深,不少评价都认为这节文字仅次于“廷刺秦王”的高潮部分。然而, 这个情节虽然多少与“刺”有点关系,但已经游离于“刺杀”了。而它的历史真实性更值得 怀疑。
燕国对荆轲出发这件事, 从历史客观来看应该如何做呢? 一种, 大肆宣扬,在朝廷上设 礼送别。就像蔺相如说的在送和氏璧时“拜送书于庭”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充分表达
燕国对这份礼物的重视, 表达对秦国的尊敬之心, 从而打消秦王对这次行动的怀疑; 另一种 是秘而不宣,就是荆轲自己偷偷出发,以免泄密。
然而这送从别的场面是:太子丹,和一些知道这件事的宾客。早先,为了保密,唯一知道太子自杀计划的田光为了不泄密, 自杀了。现在,至少有一伙人知道这件事,难道不怕泄
密了?
其次,“皆白衣冠”。“白衣冠”就是“白色的衣帽”。“白色的衣帽”和“素服”,是 丧服,或者叫孝服!荆轲此去,九死一生,所以事先为他戴孝。人还没有死,就为他戴孝, 以明死之志。
一个人穿素服不怎么引人注目, 但这么多人,这么浩浩荡荡的队伍,“皆白衣冠”,就太
过于张扬显眼了。太子丹与其宾客穿着丧服,来到易水河畔,替即将赴秦执行死亡任务的荊 轲和秦舞阳提前举行告別式。穿着丧服送行的确可以创造生离死別的悲怆气氛, 的确可以激
励士气,但这样太冒险了! “易水送别”时的国际形势是“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入
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的话就是“秦兵旦暮渡易水”。可以确定地说,易水就 是燕国的南界,此时秦已大兵压境,逼近易水。 “易水送别”这么庞大的队伍,这么完整地
把行动目标暴露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这不是自取毁灭吗,难道不怕敌人的暗探?
再来看场面气氛。这主要从当时人物的“语言” (音乐和诗歌)与表情反映出来。音乐 如“为变徵之声” ,此调苍凉、凄婉,宜放悲声, “复为忼慨羽声” ;羽声音调高亢,声音慷 慨激昂”。音乐是心情的反映, “悲声”是知道此去前途凶险,生死难卜, “高亢”是明白此 去唯有一死,别无退路,是赴汤蹈火、破釡沉舟的毅然与决断,仿佛化悲痛为力量。荆轲的 诗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就是悲和壮的融合,抒发其视死如归的慷慨 情绪。以音乐的凄婉与慷慨和诗歌的苍凉悲壮渲染壮别气氛。随着音乐变化和诗歌的出现, 士的表情由“皆垂泪涕泣”到“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这是再明白不过的轰轰烈烈的送丧 场面!
怎么前面千方百计小心谨慎保密的工作到这里就给 “送别” 了,就突然忘得一干二净了
呢?因此,可以这样说,从保密的角度讲,这么兴师动众的“豪华场面”是不合乎情节发展 逻辑的,是不合乎情理。
那么,为什么太史公是不是在处理这个细节上出现了失误呢?为什么这节文字会成为全 文的精华部分呢?
和孔子不同,司马迁从来就不是一个“述而不作,笔法春秋”之人。对历史人物,他有 自己强烈的爱憎,并且溢于言词。所以他的《史记》 ,在基本吻合事实的情况下常用一些文 学浪漫笔法,终而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其实, 历史上也许根本就没有“易水送别”这一幕。 是司马迁充分发挥自己浪漫主义想 象的神来之笔。甚至连那句经典的歌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亦可能是 司马迁为荆轲视死如归而创作的高度赞誉之辞。
恰恰是这一段虚构之情节,吻合了文学创作的规律。 “易水送别”一节,丰富了人物形 象,浓厚了悲壮氛围,强化了作者的主人公的赞誉之情。
易水送别侧重写荆轲歌唱的魅力, 让人悲怆让人感奋, 写出荆轲不仅是一个思维缜密的 冷血刺客,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