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余悸:我所经历的大集体时代.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转载]心有余悸:我所经历的大集体时代 集体主义公有制,似乎是一个很美好的乐园。在这个 乐园里,关于资本,关于市场的很多矛盾,似乎全部迎刃 而解。但是,如同流行于 90 后的那句话:“理想很丰满,现 实很骨干。”残酷的事实、不堪的回忆证明:在没有改变权 力诞生的方式之前,以集体主义为主要标志的公有制,只 能是生产力的桎梏,也是民生的噩梦。是不是写这篇文 章,我犹疑了很久。因为我知道,只要这个东西在论坛贴 出来,就一定会有无数的嘲弄和抨击,会有很多人以“过来 人”的身份说,那个年代根本不是我说的这个样子,或者, 听他们的爷爷或外公说,那个时代很好很强大;也会有人 复制只言片语,然后指出本人的荒谬……想到此,我真的羡 慕电视和纸媒了!我说,你听,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 信的,你无法质疑我!怪不得有人对互联网怨恨交加。但 我还是写了,不写如骨鲠在喉,写了,虽或赚来口水无 数,但也收获一种灵魂的宁静。我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初, 从小学初步懂事算起到 1984 年,经历了文革后期,小学成 为红小兵,初中加入红卫兵组织,70 年代末成为人民公社 的末期社员。看了很多,经过了不少。很多的经历,至今 还似梦魇一样压在心头。我知道,当代披露出来的那个时 代的种种惨剧八成是真的,但是,不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则不能妄言。譬如饿死人,从我记事起就没有见过,但是 听说过,但那是我出生前的事情,仅仅是听闻罢了。我想 陈述的就是,那个时代里,那条道路上,生产效率极为低 下,生产力的浪费触目惊心,但是,农村社员的劳动量非 常大,劳动时间是当代办公族难以想象的,且收入和付出 的比例严重失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思想到手脚,社 员们是被牢牢地捆在“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中的。“干到腊 月二十九,吃了水饺再下手”,是无人不晓的光荣口号,也 是行动的指南。各行各业,都以战斗的态势推进着,所以 叫各条战线。就拿农业战线来说,没有节假日,更没有星 期天,吃饭只有很短的时间,节奏如同当今的高中生。每 逢“战三秋”、“战三夏”,以及大型农田改造,则送饭到田间 地头,挑灯夜战。每年农忙结束,男女整、半劳力,都要 集中到外村修水库、做大寨田,或修公路等。我们当地, 对这种集中到外村出工还是沿用了旧社会的提法:叫“出 夫”。出夫,听起来很美,过起来很苦。和部队一样浩浩荡 荡,驻在房东家,七八人睡一盘大炕,吃饭在田里,放眼 四望,人山人海,女社员大小便经常都很困难。公社的集 中工程结束,如果时间还算宽裕,社员回村后,各大队再 搞自己的工程。几乎没一天闲暇,似乎没一个闲人,人力 物力,似乎没一点浪费。所有的地都种起来,还要把开荒 草;所有的人都用起来,农忙时中小学生们还要停课支援 生产。如此干法,效率应该很高,收成应该很好,社员的 生活应该很幸福。但事实恰恰相反。大集体运作模式,从 理论上讲是非常先进的。全国一盘棋,全县一盘棋,全社 一盘棋,全队也是一盘棋,资源集体所有,可以合理布 局,有效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生产力的效率,弥补 私有制单打独斗的先天不足。但这仅仅是一种理论,如此 而已。一盘棋的布局,生产资源的高度集中,必然伴随着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大队、生产 队,有脱产干部、非脱产干部,正副书记、正副大队长、 委员、会计、保管、治保、民兵连长、妇女队长、团支书… 队长、队副、会计、保管、民办教师、赤脚医生、代销 员、兽医、饲养员、农机操作员、副业队,有的还有技术 队等,视生产队规模不同而有不同的设置,还有社办企业 工人,也是回家分口粮并参与现金开支的。这些人,也是 社员,但是他们的计分方式,一般是“标分”,也就是结合当 年的平均分加上其他标准结算工分后参与分配,属于令人 羡慕的群体,一般是衣食无忧,劳动强度也相对不大。有 的非脱产干部,随社员出工记分,但是分配前进行加分, 境况也会比较好。所以,当时流行的顺口溜是:“一是权, 二是钱,三是民办教师,四是代销员,五是听诊器,六是 方向盘,七是木匠筢子,八是臭社员。”每个队的工分值, 根据该队发展情况而定。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这似乎天 经地义、顺理成章。但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除了吃标 分、平均分的,还有吃差额(社办企业工人或长期专业队 社员)的基本温饱外,劳力多的,不一定吃得饱,人口多 的,不如人口少的。反正就我们那几个村,青黄不接的 多。有没有余粮,成为说媳妇的主要硬件。为了应付相 亲,在粮食囤的粮食下面垫砖头石头的家庭,并不是少 数。粮食紧张,菜园很小只能种很少的菜。这样,就只能 吃粗粮,外加野菜。作为山区来说,一个家庭,每年

文档评论(0)

LF201908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