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之.ppt

第三章传统自身修养观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修养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 节俭不等于吝啬 “ 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 者,穷急不恤之谓也。”--《颜氏家训 · 治家》 夏洛克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喜剧《悭吝人》; 葛朗台 ,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长篇小说《欧也妮 · 葛朗台》; 泼留 希金 ,俄国作家果戈里长篇小说《死魂灵》; 严监生 , 中国作家吴敬梓小说《儒林外史》;堪称世界文学走廊 上吝啬鬼的典型。 严监生临终的二根手指。 八、爱物 爱物,也称作惜物,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 之间的关系。这涉及到的是人对所居住的环境的态 度问题。由于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有爱物以维护生态平衡的道德要求。 爱物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们要惜物,取物以时,取 之有度,而且还要求人们对物应当用之有节。 在世界自然资源有限而又污染严重的今天,提倡 爱物、惜物的道德品质犹如倡导勤俭的美德一样, 对于现代化建设乃至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人对爱物的论述 “ 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国虽充盈, 金玉虽多,宫室必有度;江海虽广,池泽虽博,鱼 鳖虽多,罔罟( gu) 必有正。” --《管子 · 八观》 主张对自然资源要“以时禁发”。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 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吕氏春秋 · 义赏》 竭泽而鱼、焚林而猎,这些都属于短期行为,不 遵循生物生长的规律,破坏食物链的有机循环, “非长术也”。 孟子对取物以时有集中论述,他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 (wu) 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 · 梁惠王上》 孟子认为,国家征用民力,应不妨农民春耕、夏耘 和秋收,而待冬日闲暇时;不要用小眼的网捕鱼,则小 鱼得生;采伐树木要选在草木凋零的时节,不妨害其生 长,这样就会有吃不尽的谷和鱼,有用不完的材木。百 姓们也将一生无所遗憾,如此便是行仁义、得民心的王 道的开始。 第三节 传统自身修养方法 在中国古代,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社会个体 的自身修养,形成了一套处身立命的基本道德规范, 包括自强、持节、知耻、廉洁、勇毅、节制、勤俭、 爱物等 8 种基本道德规范。许多伦理思想家都曾探 讨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有的甚至还亲身进行过 实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这里主要介绍 立志、为学、力行、改过、自省、慎独 等六种自身 修养方法。 一、立志 所谓“立志”,就是要确立宏大的、坚定的志向, 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奋斗的目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 语 · 子罕》 项羽说 : “ 彼可取而代之也 ! ” 刘邦说 : “ 嗟乎 ! 夫乃真英雄也 , 大丈夫当如此也。” 刘秀说:“仕宦当作执金吾 , 娶妻当得阴丽华 ! ” 在道德领域内,立志是指培养追求道德境界的自信 心以及成圣成贤的志向。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完美的 人格,追求、实现更高的人生价值。古人心目中的理想 人格便是他们所称道、景仰的君子、圣贤。修身即是按 君子、圣贤的标准塑造自己,实现自我完善。 1. 立志乃是修身的起点 中国古代思想家都很重视“志”,把立志当作 道德修养的第一步。 孔子弟子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论语 · 子张》) 意思是广博地学习而且志向坚定不移,诚恳 地讨教而且联系实际思考,这样仁德就在其中了。 学问不广博则不能守约,志向不坚定则不能 力行,坚定的志向对于道德修养非常重要。 2. “ 志”主要是志于道、仁义、成圣成贤 对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不可或缺的,是使人真正成为 人的东西,而名利、权势等则是身外之物,可有可无的。 因此,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身居贫贱之地便放弃对仁义 之道的追求。 儒家认为,凡人皆应立志,立志的方向不在美衣美 食,而在于得“道”。道,就是为人之道,亦即仁义之 道。道体现了人生的意义,其价值高于物质生活美衣美 食的满足,高于功名利禄,甚至也高于自己的生命。 “ 横渠四句”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充分体现了儒家修齐治平的思想要旨、当仁不让的 奉献精神和天人合一的终极关怀,已成北宋以来为广 大儒家人物广泛认同的道德标准和人生理想。道德意 识和使命感特别强烈、特别富有社会责任历史责任

文档评论(0)

jinxuet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