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宋.张载:横渠四教;;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宋明理学;北宋五子:
周敦颐 (1017年-1073年)
邵雍 (1011年-1077年)
张载 (1020年-1077年)
程颢 (1032年—1085年)
程颐 (1033年-1107年)
;1.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以来,三教融合的趋势以及儒学危机。
2.隋唐时期:隋儒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唐三教并行,佛道发展冲击正统地位;中唐后韩愈、李翱开始儒学复兴运动,起了先导作用。
3.北宋时:众多儒学家复兴儒学的努力,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 儒家义理。;1.历程:(1)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和“性情三品”说。
(2)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孟子)的高度来理解儒家关于人性的理论。
;二、宋明理学;三、程朱理学之二程思想:;三、程朱理学之二程思想:;C、认识论(怎么去认识理):
材料三:“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理已知,理先存)吾之所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格物。”
“物皆有理” “进学在致知” “穷理格物”
结论:“万物皆有理”,主张穷究万物之“理”;将知识、道德、天理三者结合,主张“格物致知”、“穷理格物” ,掌握天下之理,从而达到对既存的普遍“天理”的认识。;宇宙观(本体论):天理是本原,理先于物
伦理观(道德观):伦理道德即为天理,天人合一,修养道德,存理灭欲(并不是禁绝一切欲望,正当合理欲望不在灭的范围)
认识论:格物致知,穷理格物,?;;(1)本体论(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学核心思想。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精神存在物。如绝对精神、上帝的意志。;;朱熹;六.程朱理学特点:;;;朱熹;(1)心学的开创者:;思想主张:
(1)本体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理。
(注意:王守仁所说的“心”,既指最高的本体,也指个人的道德意识)
;2.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材料三:“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2.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当你看到一个遇到困难的人,产生去帮助他的念头,这便已经是行了;如果这个念头只是一闪而过,你又没有去帮助他,便是良知又被遮蔽。一善念产生,便已是行了,在王阳明看来,一恶念产生,便也是行了;而绝其恶念,同样是行。很多道理人们自认为从小就知道,可是这些道理并没有体现在他们的行为当中,在王阳明看来,这并不是真知。;陆九渊是中国南宋时期最富有个性的哲学思想家和文化教育家,在程朱理学集大成之际,他以高度的学术责任感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最早发现了理学内化道路潜在的支离倾向和教条隐患,成功地开拓出一条自吾心上达宇宙的外化道路,为宋明新儒学思潮从朱子学到阳明学的心学转向创造了必要的学术条件。;先生之学,以尊德性为宗,谓“先立乎其大,而后天之所以与我者,不为小者所夺。夫苟本体不明,而徒致功于外索,是无源之水也”。同时紫阳之学,则以道问学为主,谓“格物穷理,乃吾人入圣之阶梯。夫苟信心自是,而惟从事于覃思,是师心之用也”。两家之意见既不同……于是宗朱者诋陆为狂禅,宗陆者以朱为俗学,两家之学各成门户,几如冰炭矣。……考二先生之生平自治,先生之尊德性,何尝不加功于学古笃行,紫阳之道问学,何尝不致力于反身修德,特以示学者之入门各有先后,曰“此其所以异耳”。……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知者见知,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心虽主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于一人之心。……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传习录》中)
“知行如何分得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答顾东桥书》)。
“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事,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以下材料对应理学还是心学?;;;小结: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1.《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