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中国人需不需要起个英文名
吴旭,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职于新华社国内部,参与《新华每日电讯》的创办工作。20XX年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政治传播/国际公关学博士学位。现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克朗凯特新闻学院战略媒体与公共关系助理教授,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讲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政治传播学理论,国际公共关系战略与实践,危机公关,政府公关,“软实力”操作化研究,新媒体秩序与公众舆论研究等。主要学术专著有:Chinese Cyber Nationalism (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ing Group, 20XX);该书中文版《中国网络民族主义》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先后在世界传播学顶尖学术刊物和研讨会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复旦大学国际公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我的中文名字,再普通不过。前几天,自己“谷歌”了一下“吴旭”这两个字,居然能搜罗出数十个散布在各行各业、履历形形色色、还都算有头有脸的同名同姓者。可若换成是汉语拼音标注的英文字母,这名字就突然显得有特色了。首先,简洁精练——Xu Wu——仅4个字母,几乎是你可能找到的最短的英文名字;而且还不包括那个重复使用的字母 “u”。每次讲“高级公共关系写作”课的时候,我都会自鸣得意地向学生们打趣,“克朗凯特新闻学院聘用我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我的名字体现了现代公关写作的基本原则:简洁、易记、有视觉冲击力。”再则,这个名字“Xu”,对于西方人来说超级难念。来美八年,能够准确念出我中文名字“旭”的发音的美国人,屈指可数。绝大多数把它读成“树”(近似于英文里“鞋”的发音——shoe)。每每自我介绍完,看着美国同事或朋友,象初次学用筷子夹花生米一般、费力而又小心翼翼地“树”、“顺”、“睡”,自己也就赶紧找个近似的发音,打住这个语音矫正训练了。
本来这都是小事。直到有一天,一个美国教授同事很认真严肃地问我,“shoe (旭),为什么你们出国的中国人都爱起个英文名字呢?用你们原来的名字不是很好吗?”“大概是为了让西方人叫起来方便吧?”我随意答道,心里暗想:您老先生的发音就太不给面子了。他或是不同意我的解释,或是想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继续追问,“如果美国人不会发音或读不准,你们可以教他们学呀!一次不行,两次,三次。这是你们的文字,你们的文化,很美很世界的东西,为什么不保留推广呢?”
仔细一想,还真是他说的那样。大凡赴美留学工作的中国学生、或是在国内跨国公司工作的中国人,都会给自己起个“入乡随俗”的英文名字,不是“艾丽丝·高”,就是“乔治·刘”;有的干脆来个“混血儿”名字组合,在中文名字里凭空再塞个英文“百家姓”进去,成了土洋结合的“张·乔治·三”或是“李·玛丽·四”。如果这是世界公例,那倒也不值得大惊小怪了。可情况并不是这样。拿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来说,绝大多数出国工作学习的韩国、日本学生,都会沿用自己同样拗口难读的名字,像“金旭勋”、“高桥凉子”等等;同样,来自东欧国家像塞尔维亚、黑山共和国的留学生也都没有想过把自己的“诺维奇”、“柳宾卡”之类的姓名“盎格鲁·撒克逊化”。有的甚至把这种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符号的崇拜,上升到了一种“个性反叛”的高度。在美国生活,处处少不了签名付款;至少有两个韩国同学,就曾略带炫耀自豪地向我展示过他们在美国支票上的韩文签名。
对于那些移民国家来说,每个人名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属性和族群符号,就显得更加突出和无法回避。每逢新学期开学,最让我头疼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进行的一项程序就是:课堂点名。我常教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公关战略与技巧”,这是门大课,一般都会有80多个公共关系专业本科的学生选修。花名册一打印出来,你就看吧:那简直就是个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名单。除了大约三分之一的常见“美国名字”以外,西班牙语名字、法语名字、德语名字、日语名字、斯拉夫语名字,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绝对考验你的发音技巧和心理素质。有时候实在拿不准这音该怎么发,我就向学生们抱怨,“你们就没有叫约翰·史密斯的,让我省省事吗?”其实,不单我这个中国教授拿不准发音,就是土生土长的美国教授,碰到这些非英语名字时也都是连蒙带猜,一带而过。当然,学生们也都对老师的蹩脚发音习以为常。除了有人举手纠正外,基本上都是脸带微笑,不介意地说,“嗯,差不多”(Yeah, Close)。有一次,实在被这些拗口的名字搞得为难,我就语带挑衅地对下面的学生说,“只要你们能准确无误地读出我的名字,我就能读出你们的名字。”于是乎,底下一片“树”、“顺”、“谁”的艰难尝试。最有趣的是这个学期期末,有个学生写了封电子邮件找我要分,她的理由冠冕堂皇,“因为我是唯一一个可以准确读出您名字的学生!”
不难看出,对于自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