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京最古老的教堂
北京是由不同历史文化蕴积而成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在恢宏壮观的东方风情的中式建筑中,还间或点缀着一些不同风格的西式建筑。随着基督教的传人,教堂建筑也在北京落成,使我们这个东方古都展现出更丰富多样、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景,也向人们昭示着北京这座古老城市兼收并蓄、包容一切的气魄与胸怀。作为教堂建筑之一的南堂,正在向来往的人们彰显自己的古老和悠久。
传统建筑到西洋风格的演变
南堂位于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41号,坐北朝南,南临前门西大街,北至月芽胡同,西侧在宣武门内大街以东冻至西城区长安幼儿园西侧。南堂,这座天主的圣殿、基督徒灵魂的栖息地,是北京城内建造的第一座教堂,南堂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天主堂,是无玷始胎圣母堂,承载着中国天主教四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由于教堂位于宣武门大街的南端,京城百姓便称之为宣武门教堂。又因其方位在北京城的南部,与北堂遥遥相对,所以人们也习惯地称之为南堂。南堂是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南堂(圣母无染原罪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是北京城区内最古老的天主教堂,位于宣武门北侧的前门西大街141号。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皇帝批给来华的耶稣会士的住地。意大利藉耶稣会士利玛窦来京后也在此地居住。利玛窦以黄金五百两买下其住地旁的“首善书院”(原为明末东林讲学之所),将其作为私人祈祷所,规模很小。随着信教人数的不断增加,在明万历三十三年利玛窦神父将其改建成了一座小教堂,名叫宣武门礼拜堂,是一座中国传统形式的建筑,仅在醒目的位置安放了一座十字架以表示其天主教堂的身份,当时北京有奉教者二百余人。
清顺治七年(1650年)日尔曼籍传教士汤若望将其扩建为城内第一大教堂,成为今天的南堂规模,是中国天主教北京教区主教座堂。德国耶稣会士汤若望将其建成一座20米高的巴洛克式大教堂,圣堂长八丈,宽四丈四尺,奉无染原罪圣母为主保。同时还在西侧建神父住宅、天文台、藏书楼和仪器馆,四米高的铁十字架矗立在教堂的顶端。教堂竣工后,汤若望神父立碑记其事(此碑现今仍留在圣堂两侧)。顺治皇帝曾24次驾临南堂,与当时身为清钦天监监正的汤若望神父恳切交谈。汤若望曾撰写中、拉两种文字《建堂碑记》刻于大门门额上的大理石以记录重建工程。顺治皇帝为新南堂题“钦崇天道”四字匾额,“命礼部尚书于孔子六十六代孙衍圣公,行大礼,斋送到天主堂内,敬谨悬挂”,后再书“通玄佳境”匾额,赠与天主堂。顺治十年又撰写了《天主堂碑记》。清康熙三年(1664年),汤若望被弹劾下狱,该堂一度被毁,汤案平反后康熙又拨银重建。重建之后,康熙皇帝题:“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宣仁宣意,聿昭拯济大权衡”的长联,门额“天文历法,可传永久”,堂中匾额“密合天行,尽善尽美”,后厅匾额“声清气和”和对联“云从高处望,琴向静中弹”。顺治帝对汤若望作了高度的评价。因汤若望的博学和友善,还亲切地尊称59岁的汤若望神父为“玛法”(玛法是满语:“父亲”的意思),汤若望历任满清两朝官吏,官至二品钦天监监正。顺治皇帝曾御制天主堂碑铭。现在,这些碑记排列在堂前东西两侧的墙壁上。
康熙五年(1666年),汤若望神父去世,继之而来的是比利时耶稣会士南怀仁。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熙皇帝两次驾临南堂,命侍卫大臣赵昌等在堂叩拜天主。回朝后御题“万有真原”匾额,命悬挂天主堂内,又命摹写若干份送各省天主堂一体悬挂。另有御题“敬天”二字之匾亦命悬挂。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成立北京教区,任命意大利籍伊大仁(又名康和之)为主教,南堂作为主教府。此后南堂遭地震破坏。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为南堂作律诗一首:“森森万象眼轮中,须识由来是化工。体一何终而何始,位三非寂亦非空。地堂久为初人闭,天路新凭圣子通。除却异端无忌惮,真儒若个不钦崇。”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赐白银十万两,开始重修南堂,改建为西洋式风格。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京师地震,南堂被毁。次年以葡王斐迪南三世之款第二次重建南堂,重建后的南堂采用了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的巴洛克式建筑风格,教堂屋顶做穹窿状。
雍正八年(1730年)京师地震,死伤约十万人,雍正赐银一千两从事修理,南堂受损,后第三次重建。雍正年间(可能是雍正十年),南堂一度曾被关闭。乾隆四十年(1775)南堂失火,建筑尽毁,原顺治和康熙帝为南堂御书的匾额及对联也全部被烧毁。乾隆帝赐银一万两用于恢复教堂原貌,赦令照先帝所赐之原貌加高加大重建天主堂,并恢复所有皇帝亲笔御题之匾额和对联等。并且手书“万有真原”的匾额赐予教堂。
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取缔了天主教在华的一切活动,宣武门天主堂被查封,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依据中法《北京条约》于道光二十四年(18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