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正定古城墙的兴衰
正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正定的千年古城墙一直是正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虽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矗立于这片热土之上。它作为城市的文明符号和人类古老的见证,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历尽了世事的沧桑,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兴衰,无论在文化、教育,还是在考古、旅游等方面,它的价值都是巨大的。
正定城市建置由来
明清真定府城在今河北正定县,战国燕赵间地,汉初地属常山郡,汉高帝十一年改名真定,后分常山郡置真定国,真定得名由来于此。隋唐为恒州或恒山郡。唐贞元初,分天下为十道,恒州属河北道,置成德军,为北方军事重镇,后改名镇州。北宋因之,置军如故。元代置总管府,直隶中书省。明清两代为真定府治。明代,巡抚驻节真定,升为省会。清代,移省会于保定府(今保定市),改真定府为正定府,辖州县十四,正定为首县,县治附于府城,今县所辖即归真定县县城范围。
正定,自古以来号称河北重镇,“面临滹水,背依恒山,左接沧海,右抵太行”,形势险要,为南北交通要冲,历史上每为兵家相争之地。
真定城市建置,根据文献记载,自汉代的东垣城始有迹象可寻。东垣故城在今县城南八里古城村,地当滹沱河以南,与今城隔河相望,即汉真定国旧治,晚至清代,废城渠流犹可辨认。晋代常山郡置赵国,移建置真定县,是为后来(唐宋元明清以来)的府城址,与东垣故城已非一地。城池建制,据明清时代编修的府县志称,汉晋时所筑均为石城。唐宝应年间,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因滹水灌城,又扩而大之。宋元时代并因旧城修葺,然非石垣。唐以前究竟是石垣还是土筑,已无从证实,从明朝包修砖垣推测,宋元时期城仍为土筑。真定府城包修砖垣,大规模的工程是在明中叶以后,从隆庆五年(1571年)开始,延续到万历四年(1576年)才完工。工程浩大,由府属各州县征派大量民工、卫军,计算丈尺,分段包修。先是宣德三年(1428年)即有修葺北门城楼之役,正统十四年(1449年)又增筑城址、疏浚城濠,以为固守之计。后来崇祯二年(1629年)又于北门月城连接,十二年(1639年)又补城西南隅。终明一代,城工屡屡不断,是和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直接的关系。自正统间土木之变,蒙古贵族残余势力屡屡南袭,企图恢复旧日局面,给明代封建统治造成很大威胁,河北一带府州县城先后改为砖甓。至于明末年的葺理增补工程,不过是对当时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运动所采取的一时应变措施而已。这座古代城市,到了清朝仍然屡有修补,并沿承明代兵卫旧制在太行山龙泉、固关各处隘口驻军设防,作为封建城垒的外围守卫。
正定古城墙规制
明清真定府城是在唐宋以来旧土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府县志称:城周二十四里,高三丈余,上宽二丈。门四,各有瓮城,月城,城上建楼,东曰迎旭(后称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日永安(县志作永乐)。四隅各建角楼,南城外楼曰看花,额曰襟山带河。垛口旧五千五十有奇,崇祯十二年并为二千五百四十八。四门月城原来各有甬道,与里城不相连属,崇祯十年废甬道接筑为一。护城河二十五里,阔十余丈,深二丈左右,堤高丈余,厚如之。过去城隅一带多属芦苇坑地,城下有水门流向护城河。生活灌溉用水,依赖街坊、田间水井,地下水位浅,凿井很便利。城外水道,西北来源于西北乡大小鸣诸泉水,流向护城河;城东北另有旺泉水;城东南又有河水泉,都与护城河汇通,东南流向滹沱大河。城西南滹沱河水,沙泥浊流,素有小黄河之称。城西南修筑两道土堤,作为护城防备,但遇有山洪暴涨,水患仍然难免,历史上河工堤防屡屡修治。
在城制结构设计上最明显的是四门各设三重城垣,里城外面不但环绕有瓮城如一般城池制度,而且瓮城外面又环绕月城一道,瓮城高厚与里城相同,月城高厚仅及里城之半;里外城门三重,里城、月城门随方位正向开门,瓮城门偏左或偏右向开口,东北两瓮城门都偏在正门的右方,西南两门的则偏在左方。四门之间虽然位序不顺,但各个门都是向着日出或正南方向,这样四门出入孔道,由于瓮城的错向位置,很自然地构成了曲折、迂回的形势,既保持了城池门阙正面严正巍峨的外观状貌,层间设防掩而不露,又可以避免敌人长驱直入,利于攻守,正是出于军事深堑层垒设险为固的意图而设计的。月城的设施,颇类似南宋淮阳城下卧羊墙(羊马城,环大城外短墙)做法,卧羊墙围大城以外,此则仅在四城门外重点设防,方法略有不同。真定城这种建置当有历史的来源。
西北两门上存门墩台。城垣原有炮台设置,相隔五六炮台宽一座,即《营造法式》所说“马面”做法,随城垣外侧凸出一部分。真定城东南面所见,炮台多有随城身里外面都凸出的,台面加大,旧置铁炮火器,更有利于攻守。另有大型炮台数座,横宽两倍于一般炮台。这种构造形制,在其他城制颇少见。现存城心筑土较为完整部分,上顶宽度约9.56米,大于文献记载数字,如连外面砌砖厚度合计(约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