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研究的视角以台湾文学研究为例.pdfVIP

多学科研究的视角以台湾文学研究为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学科研究的视角——以台湾文学研究为例 全文显示(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 2009 年一季度: AD ) 当前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 2009 年一季度 多学科研究的视角 ——以台湾文学研究为例 【原文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 【原刊地名】福州 【原刊期号】200811 【原刊页号】4~9 【分类 号】J3 【分类 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903 【英文标题】The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Taking Literary Studies in Taiwan as an Example 【作者】汪毅夫 【作者简介】汪毅夫,曾任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兼职教授。 (北京 100872 )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作者治学的心得,从台湾文学作品的解读、台湾文学古籍的研究和台湾文 学历史的编写三个方面来讨论多学科研究的视角。本文认为,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也应当倡导多 学科研究的视角,倡导多学科研究的分工与合作。 【摘要 题】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关键 词】台湾文学/ 多学科研究/学术分工与合作 【正文】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08)11-0004-06 今年以来,我到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讲了《闽台历史上的妇女问题》、《民间信仰:世俗化、 制度化及其他》。我注意到,讲座主持人庄孔韶教授于讲座之前言、后语和插话中,反复引导听 讲的同学关注多学科研究的视角。 响应庄孔韶教授的倡导,我选取了今天的讲题。我想从台湾文学作品的解读、台湾文学古籍的研 究和台湾文学历史的编写三个方面,结合个人的研究心得来谈论多学科研究的视角。 一 鲁迅先生在谈及《红楼梦》时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 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 事……”①鲁迅于此省略而未提及的应该可以包括人类学家的眼光等。从人类学等多学科研究的 视角来解读台湾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中发现问题、从中举例取证,大作其文章呢。 兹举例言之。 (一)清代福州诗人刘家谋(1814-1853)在台湾府学训导任上(1849-1853)撰《海音诗》②100 首, 诗记台湾岁时人事、饮食服饰、方言俚语、礼仪礼节等,引注翔实。其《海音诗》有诗云:“纷 纷番割总殃民,谁是吴郎泽及人。拼却头颅飞不返,社寮俎豆自千秋。”十五年前,我在《台湾 竹枝词风物记(二十五则)》一文里就此诗写道: 刘家谋于诗后有注云: “沿山一带有学习番语、贸易番地者,名曰 ‘番割’。生番以女妻之,常 诱番出为民害。昊凤,嘉义番仔潭人,为蒲林大社通事。十八社番,每欲杀阿豹厝两乡人,凤为 请缓期,密令两乡人逃避。久而番知凤所为,将杀凤。凤告家人曰:‘吾宁一死,以安两乡之人’。 既死,社番每于薄暮,见凤披发带剑骑马而呼,社中人多疫死者,因致祝焉,誓不敢于中路杀人, 南则于傀儡社,北则于王字头,而中路无敢犯者。凤坟在羌林社,社人春秋祀之”。 刘家谋是诗并注,乃是关于吴凤之死的最早文字记载。其可注意者有四:其一,吴凤不是被误杀; 其二,“生番”祭祀吴凤不是出于感恩或感悔,而是畏其散瘟为厉;其三,祭祀乃在坟头举行; 其四,“生番”并未因吴凤之死而尽革杀人取头之恶俗,仅止于“不敢于中路杀人”而已。后来, 从吴凤之死衍出许多情节,如:吴凤“决心牺牲自己生命来感化高山族同胞”、“高山族同胞欢呼 奔上前去,翻过尸首一看,啊,竟是他们一向敬仰的吴通事!看到紧闭着双眼的吴通事,身上几 处中箭的部位流着鲜血,许多高山族同胞因内疚而失声痛哭起来”、“他们深深地悔恨自己的罪过”、 “庙内搭了个祭台,他们定期在这儿举行纪念吴凤的祭典”、“高山族同胞表示永远听吴凤的话, 不再斩杀人头”云云。 现在我们看到的吴凤故事里,有许多神话的成分。“神话越传越神”,神话是当不得事实的。③ 研究吴凤传说和吴凤信仰,显然不当忽略刘家谋当年的报告。然而,我们还可以从刘家谋当年的 报告里发现另外一个问题:汉族关于厉鬼的观念、关于厉鬼散瘟为厉的说法,也留存和流传于以 “出草”(即杀人取头并以所割取的人头当作夸耀)为俗的当地少数民族住民吗?刘家谋的报告 是不是发生了“文化识盲”④的问题呢?这显然是人类学家应该答问的。 在台湾文学史上,和刘家谋及其《海音诗》 一样以采风问俗为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