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主题探析.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主题探析 摘 要: 校园文学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不同地区的校园文学具有不同的特点。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作者们用文字讴歌了他们对乡土的眷恋、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对校园生活的思索、对未知前途的反思和对纯真友谊的追求。 关键词: 恩施地区 大学校园文学 主题 20世纪80年代中期,校园文学的概念在我国被首次提出。青年作家杨勇(笔名阿里歌歌)认为,校园文学指以学生作者为创作实体的文学,是一种建筑在校园生活和青少年成长心理基础上的文学[1]。校园文学的主要读者群体是学生,校园文学适应了学生的成长需要,同时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对校园文学的研究基于校园文化和教育制度下的成长主题,校园文学多产生于校园,题材涉及情感、校园日常生活、理想及追求。 在有利的生长环境之下,恩施①地区大学校园文学快速发展,如湖北民族学院在近几年成果中,出现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比如小说的代表作品有肖正华的《沉潜》②,魏小斐的《潜行记》③,向圣奎的《哭泣的清江河》④;散文集的代表作品有王关政的《烟火人间》⑤,李飞、张威合著的《理想国》⑥和黄少丽的散文集《追梦的孩子》⑦;诗集的代表作品是泽仁朗杰的《冈仁波齐》⑧等。 目前,我国对校园文学的研究还不成熟,针对我国对校园文学研究的缺陷和不足,为了避免以偏概全和泛泛而谈,本文主张对恩施地区的校园文学主题做一个详细的研究。 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的主题是多种多样的,爱情、友情、日常生活、前途及乡土等都是吟诵的对象,校园文学的作者用他们的满腔热血写出生活的酸甜苦辣,用犀利的字眼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和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用文字述说他们内心不尽的忧伤。 一、对乡土的眷恋 乡愁是校园文学创作者们所偏爱的,而他们爱写“乡愁”,主要因为他们离开了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最亲近的人,孤身一人到陌生的地方求学。当他们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就是父母的心肝,不论做什么事都会得到父母的庇护,一旦离开父母的关心,投入陌生的环境里,他们心里的落差是很大的,内心的牵挂会因此与日俱增,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这种生活会让他们内心的不安、孤独、无奈和迷茫更加明显,特别是农村孩子离开家乡到城里求学,生活环境的改变,以及文化的差异,给他们原本敏感的心灵增添了一丝伤感与落寞。 为了缓解内心的落寞和对家乡的思念,写文章便成了最好的解忧方式。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中,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乡土气息总是萦绕其中,久久不散。面对乡土诗歌,陈仲义先生总结道:“新诗八十年来,乡土诗学的总体流向:风俗画——文化乡愁——家园意识三部曲,这三部曲同样构成乡土诗学由浅至深、由表入里的互联互动三种结构。家园意识体现为乡土诗学坚硬的内核,风土人情和文化乡愁是与之紧密关联又缺一不可的外围组织。”[2]“乡土”不仅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更是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愁思。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中免不了对乡土的眷恋,如李飞《故乡怀想》,通过对父亲、母亲、镰刀、草垛、墙壁、炉台、屋顶、瓦片等意向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作者记忆中故乡的面貌,在这字里行间,简单的话语却掩藏不住内心对乡土和家人深深的思念。 在散文和小说作品中,对乡愁的写照亦是更详细。小说中的乡土情怀则更注重对地方风物和风俗画的描绘,使文章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中将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突显。对于远离乡土的游子来说,乡土是他们的生命之源,乡土留给他们的美好回忆深深地烙在内心深处。 二、对爱情的向往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在18岁-22岁,处于青春发育后期,由于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及性心理的发展,加之高校环境的特殊性,恋爱及性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3]。对于风华正茂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爱情是美好的,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人之常情。 在恩施地区大学校园文学中,表现爱情的尤以诗歌和散文为盛,如陈静《你是一本书,我该如何读你》,作者将自己的心仪对象比喻为一本书,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的心情会随着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段而起伏,时而沸腾、时而安静、时而喜悦、时而忧伤……越是喜欢,越是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读那本心仪的“书”。这或许是相思的少女对爱情的期待与彷徨。“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4]正是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在恩施校园文学中,诗歌和散文描写的爱情是相当纯洁的,没有掺杂那么多的外界因素,只是心中纯粹的“爱情感受”。在小说中,作者对爱情的描写或多或少加入了自己的期望。也许是由于写作的原因,文学写作爱好者都是孤独的,正确讲是喜欢宁静,这种宁静恰恰把作者隔离开来,使得作者很少与人交流。期待的爱情只能是向往,于是将自己的向往写入作品之中。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