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博尔赫斯和他的幽灵们
他宣布《一千零一夜》是他最钟爱的作品。年轻的博尔赫斯把这部阿拉伯风格的作品的风情万种的伯顿版译本读了又读,清楚地发现了一桩他以前从不知道的事,那就是他极有可能被排除在“性”之外。
《非小说作品选》
原著: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编辑:埃利奥特·卫恩伯格
翻译:埃斯特·埃伦、苏珊娜·吉尔·莱文、埃利奥特·温伯格
企鹅出版社,560页,17.00美元(纸面)
1
“浪漫的自我崇拜和高谈阔论的个人主义……损害了艺术。”当时年方二十三岁的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非小说作品选》的开卷篇里说,该书是他作品的一个引人注意的新集子,其中三分之二的篇幅从未发表过英文译文。首篇的标题是“个性的虚无”,作于1922年。那位年轻的阿根廷人怀着大胆的好辩精神说:“自我并不存在。”
“非小说”里的“非”字可能成为一个使我们泄气的前缀,误以为我们从集子里得到的不是使我们心旷神怡的美学享受,而是冷静的教诲。这不是博尔赫斯的风格。这些作品中许多都有丰富的创造性想象力,可以同他脍炙人口的“小说”媲美,而且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小说。举例说,那篇文章发表五十六年后,深受爱戴、年迈失明的博尔赫斯竟然就永生的问题作讲演。他说:“我不想继续做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了;我要做另一个人。我希望我的死亡是完全的;我希望身心俱灭。”
我们注意到,第一个声明里不存在自我;在第二个声明里,自我的真实程度已足以成为负担,事实上已是惟一的负担。从散文到小说,从小说到散文,不难看出推动博尔赫斯全部作品的力量使得这两种立场造成的紧张状况:容易淡化和否认的、最纯粹的虚构的自我;具有骇人的影响、可怕的固执和局限、干预得使人心烦意乱的自我。不管怎么样,第二个声明的奇特之处在于承认了“我要做另一个人”。那是不是一种选择?这一点,我们稍后还要探讨。
博尔赫斯于1899年出生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富于大男子主义的氛围里,他从小很腼腆,但很快就有机会发现自己与众不同。他的父亲想方设法加强他的自我意识。父亲豪尔赫·吉列尔莫·博尔赫斯有一半英国血统,让子女在双语环境中长大。这就是与众不同的条件。祖母是英国人,保姆是英国人,家中有大量英文书籍,豪尔赫·路易斯和他的妹妹诺拉最早阅读的就是这些书籍。豪尔赫·路易斯娇生惯养,在家里待到八岁,然后,仿佛是进行某种意志的行为实验似的,给送进当地的一所以粗野出名的学校。他戴眼镜,说话有点口吃,穿戴着古怪的伊顿公学的校服和领带,在以强凌弱的环境里熬了五年,后来为了替豪尔赫·吉列尔莫失明的早期症状寻求治疗,全家不得不移居瑞士。
刚到日内瓦时,博尔赫斯对法语和德语一窍不通。他开始学习。青少年时期就大量阅读四种文字的书籍,二十岁时已经发现了后来在他漫长的文学生涯中产生重要影响的极大部分作家。有关他生平的记述中必然会提到的给人深刻印象的名单(因为博尔赫斯一贯列出他所引用的文字的出处)包括贝克莱、休谟、威廉·詹姆斯、塞万提斯、切斯特顿、叔本华、波德莱尔、卡莱尔、H.G.威尔斯、尼采、斯蒂文森、爱伦·坡、惠特曼(德文译本)和《一千零一夜》的作者。
他宣布《一千零一夜》是他最钟爱的作品。年轻的博尔赫斯将这部阿拉伯风格的作品风情万种的伯顿版译本读了又读,清楚地发现了一桩他以前从不知道的事,那就是他极有可能被排除在“性”之外。家中其他成员显然也注意到他的羞怯无知。豪尔赫·吉列尔莫好色成癖,一直依赖而又不断背叛他那个性很强的妻子,他觉得孩子受的教育不够完整,在回阿根廷之前,必须让豪尔赫·路易斯去逛逛欧洲的妓院,并对这件事作了安排。但糟糕的是,这一课不是轻易就能掌握的。广泛和爱冒险的阅读不一定能应付放荡的冒险和女人。豪尔赫·博尔赫斯铩羽而归后,在家里安顿下来,与他父亲不同的是,他从此一直忠诚地陪伴在他那不平凡的母亲莱昂诺尔身边。
第一篇散文题为“个性的虚无”,开宗明义的第一个词是“意向”。用了整整一段文字加以阐释。那简直是一节华丽的前奏,一发炮弹。我们看到了一篇宣言:作者要“推倒目前普遍给与自我的异乎寻常的卓越地位”,代之以“对上一世纪传承下来的唯心理学理论怀有敌意的美学观点。”
这种口气可以理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毕竟是宣言迭出的十年。博尔赫斯曾在西班牙呆过;他以极端主义者自居,并根据极端主义的观点进行创作。他的非小说作品集以这种方式开头颇有讽刺意味,并显示了编者的风趣。因为没过多久,博尔赫斯就认识到成功地攻击自我和个人崇拜必然会产生贬低意念的作用,因为意念是自我最明显、最有力的表现之一,他在后来的一篇散文中写道:“在艺术领域里,没有什么比作者的意念更处于次要地位的了。”谈到文学领域或其他方面的成就时,他喜欢引用“几乎无意识地”或者“没打算料到他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