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2).doc

高中语文_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2).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荀子·劝学》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难点: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学生观看现场表演小品剧《考试之后》,引发学生共鸣:自己明明很努力,考试却考不好,该怎么办? 二、板书课题,走进《劝学》。 三、作者简介,插入相关链接:荀子“性恶论”与本文的关系。 四、学习目标展示,学生齐读一遍学习目标。 五、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受荀子《劝学》篇的魅力,体会本文核心观点。 师:本文观点十分明确,作者开篇点题,开门见山,提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观点——“学不可以已”,真可谓是当头棒喝,醍醐灌顶! 学生小组讨论:围绕这个观点作者是如何来写的? 六、细读课文,初点迷津。 一个学生朗读第二段,其他同学注意: 1、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2、围绕中心句作者是如何来写的?用了几个例子?从哪几个层面来说的? 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几个问题。 七、品味课文,曙光渐现 一个学生朗读第三段,其他同学注意: 1、找出第二段的中心句。 2、围绕中心句作者又用了几个例子? 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几个问题。 八、深入探讨,云开雾散 学生齐读一遍第四段,然后合作探究:本段讲述了哪些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几个问题。 师:归纳总结全文的结构思路。 九、茅塞顿开,指明方向。 学生探究讨论一个问题: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他到底劝人们学什么呢? 师:同学们可以从全文思路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十、收束全文 《劝学》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旁征博引,娓娓说理,传递出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他鼓励了我们对学习的关照,让我们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梦想可以成就未来。 十一、回扣小品,解决问题。 聆听了古人在学习方面对我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内心是否有所震动呢?心头的迷茫感是否有所减轻呢? 回扣小品,两个同学发表感想,为同学们解惑。 十二、琵琶轻语,诗歌明志。 在幽美轻柔的《琵琶语》音乐声中,主持人轻吟着“诗酒月光”,在齐读古人劝学诗中结束本节课。 《劝学》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分析完教材,我再来分析下学情) 首先,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文言词汇,但深层次的词汇、文法以及阅读能力都还有待提高。 其次,《劝学》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有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劝学》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劝学》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是高中阶段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旨在让学生了解求学之道和获得教养的途径,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劝学》是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荀子的散文,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比兴、比喻论证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劝学》评测练习 一、通假字   1.以为轮,其曲中规 (“   ”通“   ”,    )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通“   ”)   3.君子生非异也 (“   ”通“   ”,    )   二、古今异义   1.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指坏人的党羽   2.輮以为轮   古义:   今义:认为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4.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古义:   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三、一词多义   1.绝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 )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   以为妙绝 (《口技》) ( )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 )   博闻强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 )   4.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   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 ( )   5.过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门宴》) ( )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项脊轩志》) ( )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