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特殊儿童游戏 早期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教材).docx

特殊儿童游戏 早期游戏理论 早期游戏理论(教材).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PAGE 3 页 共 NUMPAGES 3 页 特殊儿童游戏 早期的游戏观 关于游戏的本质,各种游戏观所作的阐述精彩纷呈、奇艺跌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作一简要的梳理。 1.早期的游戏观 (1)精力过剩说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其主要观点是: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生物体进化得越高级,生存的能力就越强。高等动物在维持生存所耗精力之外,尚有剩余精力,游戏便成为消耗剩余精力的一种方式。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耗费的精力较少,有着特别富余的精力,这些富余精力必须从体内发散出去,否则就像不透气的蒸锅那样会爆炸,游戏便是宣泄剩余精力、保持健康的最佳通道。他们认为,人类的活动无外乎两种:--种是有目的的活动,称为工作;另一种是无目的的活动,游戏便是其主要方式。通过对游戏与艺术相通性的研究,他们还认为,游戏是人类审美领域里的最高境界。 (2)生活准备说 生活准备说也称本能练习说或预习说,代表人物是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K.Gross)。其主要观点是: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这就要求在天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练习,锻炼自己适应“生存竞争”所必需的能力。因此,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是 一种升华本能、演练生活的手段。 (3)成熟说 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其主要观点是: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潜在的内部力量的驱动下完成的,不需要游戏做准备、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游戏不是练习,而是儿童幼稚动力一般特点的表现。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引起游戏的欲望有三种:求解放的欲望,与周围环境一致的欲望,重复运用习得技能的欲望。因为年幼才有游戏,而不是因为游戏才有童年。 (4)放松说 放松说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其主要观点是: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劳,为了放松自己,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就产生了游戏。游戏不是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对于儿童来说,由于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生活经验的缺乏,而对复杂的外部世界难以适应,很容易产生疲劳,所以需要游戏来使自己得以轻松和恢复精力。 除了上述理论外,还有“行为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游戏是人类生物遗传的结果,儿童游戏是对祖先生物进化过程的重现,是对从太古时代到文明社会之行为发展的复演活动。“休养说”:德国体操鼻祖顾兹姆斯等主张,游戏是一种休养生息,一种为调节或消除身心疲劳所进行的体育活动。这与“放松说”相近。“生长说”:美国学者阿普利登提出,游戏是幼小儿童能力发展的一种模式,游戏是生长的结果,也是机体练习技能的一种生长性手段。另一位美国学者奇尔摩也认为,游戏源于练习生长的内驱力,儿童通过游戏而生长。这与“成熟说”相近。 上述早期的游戏理论主要研究游戏产生的原因,即儿童因何游戏。限于各研究者的研究视角及其所处时代的心理学发展水平,有的理论只说明游戏的一个方面,有的理论只 是一种假说。而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流行的游戏理论则出现了重大转折,一些现代心理学派的游戏理论密切关注并将其自觉应用于儿童教育,将注意力投向阐释游戏的特质或游戏的功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