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 案
主题二 感 受
话题1 诗意国画
第二课时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一、 教学目标:
1、认识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2 、了解中国画的虚实变化和意境之美;
3、理解艺术家修养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二、 教学内容
1、国画艺术
2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3、画如其人——艺术家的修养
三、 教学难点、重点
难点: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重点: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四、 授课方式:
1
1、讲授(35 分钟左右)
2 、讨论(针对主题)
3 、学生个别提问 (1—2 人)
五、 教学手段:
1、理论讲解尽量深入浅出 ;
2 、恰当运用数字媒体教学技术;
六:教学设计
【课堂导入】
中国传统的绘画流传千年,不仅仅是艺术形式而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融入其他的艺术和哲学思想,与宗教、文学、诗歌、书法等等许多因素结合,
形成了包容量极其浩瀚的艺术形式,也正是这一点,它的审美形式不能单一地看
待艺术形式本身,而是要结合艺术背后的许多因素,才能深入了解和得到审美。
(一)、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1,虚实变化
中国影响最深远和睿智的哲学思想莫过于老庄道家哲学,虽然在中国画的发
展中还存在着佛教思想、世俗文化等等多种影响,但道家学说无疑是影响最深的。
道家学说中最基本的一个观点就是把万物都用阴阳来定性或看待,具体反映到中
国画中就转变成了虚实的关系。我们现在经常在欣赏一幅国画时,不光会注意到
画面具体形象的部分,而留白的地方一样是画面的表达部分和意境的延伸,古代
人总结这种独特的绘画方式为“知墨守白”,把墨色部分看作是“实”,而把留白
2
部分看成“虚”。同样,与道家理论联系,墨色变成了“阳”而空白变成了“阴”。
这种虚实阴阳关系的不断转换在国画的许多元素中都有表现,也是东方绘画所特
有的处理方法和审美特征。将不着笔墨处的虚空衬托成美妙的境地, 画面上的
虚空是画家真正的表达方向,这就是中国画所特有的表现形式,“虚实结合”的
中国绘画艺术才能有不懈的生命力。中国画创作强调虚实的转化,画家在面对现
实世界时,不会局限于眼前的现实世界,而是强调以实化虚,将自然景物转化成
画家自己心中的真山真水,营造心中的意境。
2 ,构造意境美
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制造画面意境是中国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意境概念在
中国绘画上,受道家思想和玄学的影响,注重实境的描绘,并提出了“澄怀味象”、
“得意忘形”的理论和艺术创作旨在“畅神”,“怡情”的思想。这种理论和实践
是传统绘画强调意境构成的先导,唐代美术史家张彦远提出了“立意”,五代山
水画家荆浩提出了“真景”说,宋代画家郭熙提出了山水画创作“重意”问题,
认为创作应当“意造”,鉴赏应当“以意穷之”,并第一次使用了与“意境”内涵
相近的“境界”概念。宋、元文人画的兴起和发展,文人画家的艺术观念和审美
理想,尤其是苏轼在绘画上力倡诗画一体的艺术主张,以及元代画家倪瓒和钱选
的“逸气”和“士气”说的提出,使传统绘画从侧重客观物象的描摹转向注重主
观精神的表现,以情构境、托物言志的创作倾向促进了意境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清代画家兼理论家笪重光在《画筌》一书使用了“意境”这一概念,并针对山水
画创作提出了“实境”、“真境”和“神境”的理论,对绘画中意与境的涵意和相
互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对绘画中的虚实、形神、情景等问题,亦即意境的表
现问题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3
3,线条精粹
中国画的另一个审美特质便是“线条”。线条对于中国话来说就好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