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版必修二教学设计:第1课荷塘月色Word版含答案正式版.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欣赏作品在景物描绘上表现出来的高超语言艺术,领略作者为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而采用的独到的创作技巧。 联系作者的人格特征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结合对作品内容的体会,正确理解和把握创作动机和思想意旨。 解构与综合相结合,从整体的高度把握全文的结构脉络,剖析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领略荷塘月色的美。 引导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通感、化抽象为具体等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师点拨法【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梳理文章层次结构,理清思想脉络,归纳各部大意。 循着作者的行踪,以游荷塘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把握写作思路和抒情结构。教学过程: 一、各自默读(限时 5 分钟) 二、播放课文录音或指名朗诵。 (事后校正语音失误及评解朗读情感的技巧把握)三、作者生平简介: 朱自清( 1898— 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小知识:绍兴是教育家蔡元培、文学家鲁迅、开国总理周恩来、秋瑾的故乡)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 人”。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 1920 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  1922 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起文坛关注,  1924 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 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27 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 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 诣和建树。  1948  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  50 岁, “宁愿饿死, 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  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别 了,司徒雷登》 )。 四、层次结构梳理与讲读分析: [  教师启发  ] :在深入理解文章之前我们先来对全文进行一个解构,从层次的角度归纳文 章的各部分内容大意,以便以后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做一个铺垫,全文总共 8 个自然段,每个 自然段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抒情体。要了解文章我们就得循着作者的 行踪,以其心理情绪的变化为线索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让学生提取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洁明快、准确扣题)然后教师进行归纳 总结,从“散”的形式框架下把握“聚”的主旨思绪。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 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游荷缘起 第 1 段:点明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以及缘由。 (点明心境:颇不宁静,定文章基调) 为什么“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文章的眼,是全文的引子和根由,开篇就点 明了此时的心境: “烦躁、不安” , 时间上也不是一天半天,而是几天以来的心情了。为下文的写景和抒情定下了一个忧郁孤寂的基调。要更好地了解颇不宁静,我们还得先说说文章写 作的时代背景,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此时蒋介石正在发动叛变,大势搜罗革命人士,置原本早已乱成一团糟的中国陷入了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之中,作为一个“宁愿饿死,也不去领 美国救济粉”的知识分子,岂有不为祖国的渺茫前途深感忧虑,然而手无寸铁徒手上阵那也只是白耗精力,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怎能不去信步释怀,身于景而情所思,触佳境而感怀,愤然提笔以为枪而成词佳作。 小结:第一部分:点明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 月下抒感 第 2 段: 描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作者笔下的小路是什么样的?—— 1. 曲折、幽僻、树多,幽僻是基本的特点。曲折和树多构成幽僻的重要条件。 (王国维《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对景物的描写正是为抒哀愁之情创造情景,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 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 2. 白天(少 人走)——夜晚(更寂寞) ;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 :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 第 3 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感受——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 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 。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小结:第二部分( 2-3 ):写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抒发月下独处的感受。 荷塘佳境 第 4 段:刻画荷塘美丽的景色。 作者依次写了哪些景物?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8****55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