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平民化的语言学解释.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人平民化的语言学解释 摘 要:余秀华成为热门,让人们再次关注诗歌,平民诗人的头衔也再度进入人们眼帘,本文将从语言学角度的三个方面,一是思维的碎片化,二是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三是感受的储备与提取,对诗人平民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进行解释。 关键词:语言学;诗歌;平民化;余秀华 作者简介:柳玄涯,女,浙江省嘉兴市人,西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02 ,余秀华火了,她写了至少16年的诗,并因一系列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为代表的诗歌被大量读者传诵并给予高度评价,成为了当今诗坛里独特但浓墨重彩的一笔。人们惊讶于她的诗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并非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先天脑瘫导致她行动不便,文化程度也止步于高中,之后便一直赋闲在家。这样一个可以作为平民典型的人,却能在诗歌领域有着卓越的造诣,人们对此感到稀奇,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很简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诗歌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属。虽然通过历史溯源我们知道,诗歌最早起源于平民百姓,但历经千百年,它还是走向了大雅之堂。余秀华成为一个诗人的现象,究竟是偶然的个例还是必然?诗人的平民化应如何解释? 首先,我先将今天我们讨论的“诗歌”的范围做一下限定。我们在此选取大家比较公认的我國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对它的定义:“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那些形式分行甚至押韵如诗歌,但并无实际内容的“诗”不在我们的关注范围内。 下面,我将以余秀华的诗为语料,从语言学角度的三个方面,来阐释诗人平民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碎片化的思维常态与诗歌同形 我们都注意到诗歌固有的一个外在形式常常是如下图所示,呈碎片式分列: xxxxxxxxx xxxxxxx xxxxxxxx xxxxxxxxxxxx xxxxxxxxxxx xxxxxxxxxx xxxxxxxxxx xxxxxxxxxxxx 这其实并非写作者刻意而为之,余秀华说到:“诗歌是灵魂的自然流露。”她提到的灵魂,即思维,在通常状态下就是呈这样的碎片形式流泻出来的。我们的思维从来就不是一条直线,十分顺畅,洋洋洒洒,如同π小数点后面的那些数字,源源不断的。相反,我们的思维像一个个的豆腐块,一定的叙述之后,中间需要停顿,然后再转换开启下一段叙述。 再说到诗歌,诗歌对于语法和逻辑的要求比较低,它只求能够真实、完整地保留思维的原形,对思维的直接复制是最自然的选择。所以我们常常读到诗歌发现它不合语法,甚至只是几个名词的罗列,没有谓语,但细想,我们生活里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有时在某种刺激下,脑海里蹦出几个词,但连不成一句话。诗歌是思维的自然流露,所以它也保留了思维原本的风貌——碎片化。下面我们来看看余秀华诗歌中的碎片化思维: 《老余的春天》 老余说春天就是扯蛋,扯蛋的是春天无蛋可扯 老余只会栽桃树 老余的爷们不捎信给她 她想挎一篮桃花,半夜进城 走猫步的老余,劫了猫的心 猫眼泪汪汪的,叫不住一个春 城里的霓虹那么亮 老余找不到那个陷阱 找不到陷阱的老余的惆怅比莫愁湖还深 欲哭无泪的老余的扯蛋的春 这首《老余的春天》分为五个片段,这五个片段描写的内容之间是顺承的,但表达却不是。让人感觉不是在一字不漏地讲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从故事里截取了比较重要的几个片段,拼在一起让人读。比如第二段第二句和第三段第一句的衔接: 她想挎一篮桃花,半夜进城 走猫步的老余,劫了猫的心 这两句中间空白的部分,按照一个完整叙述的逻辑,应该还有老余进城、走在街上或更多可叙述,但是诗中没有,直接从“想挎花篮进城”跃到了“老余劫了猫的心”。这中间的留白,也是诗的美感的来源之一,不必将事事情节都道尽,但重要不可或缺的情节诗人都已道明,剩下的留白,读者的思维会自动地进行“脑补”,还原一个流畅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首诗转化为一篇记叙文或散文,恐怕中间的留白就都应该被填满了,但诗歌却有这样的特性,它的分行、分段形式允许你原封不动地、最新鲜、最真实地保存你思维的初貌——碎片。也正是它的形式与思维的高度一致性,所以它也是人人(当然包括平民)都能够进行创作的一种文学题材。 二、诗歌中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 巴克拉德(G.Bachelar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