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及其社会价值析论.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延安精神”及其社会价值析论 [摘 要] “延安精神”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与时俱进的逻辑容展与升华。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广阔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辩证思维激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精髓实现理论创新并指导实践,从而凝结出“延安精神”。历经长期实践淬炼,它不仅在中国革命等不同历史时期发挥出精神力量源泉的作用,而且在当前各种思潮激荡的时代也将彰显其凝心聚力发力的价值功能。本文追寻“延安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分析阐释其义涵与品格,考察其深远社会价值意义。“延安精神”内容宏富,以艰苦奋斗为视角对其予以深化研究,对于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民素养、应对时代挑战、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稳步发展颇具裨益。 [关键词] “延安精神”;文化渊源;品格;艰苦奋斗;社会价值 [作者简介] 张占军(1957—),男,河北省深泽县人,党史博采杂志社社长、副编审,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D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98X(2016)10-0074-07 [收稿日期] 2016-09-02 近现代中国处于风云激荡的社会大转型时代,遭遇数千年大变局的天朝上国内忧外患、积疴深重、国运式微。面对如此境遇,无数志士仁人与各派政治力量竞相登场,纷纷提出各自的救国主张,打出各种救国旗号,演绎出一幕幕失败、复辟甚或新旧军阀混战的历史悲剧、闹剧。唯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预示着一个伟大时代的开启。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中国共产党在发动和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建了举世瞩目的红色文化,具有顽强活力的红色文化于生生不息中凝结出一系列红色精神: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其中的“延安精神”继往开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伟大成果为精神内核,成为引领中国走向新生和繁荣的巨大精神力量。理性诠释与弘扬“延安精神”既要坚决反对“延安精神”过时论,又要摒弃简单照搬主张回到延安时代的机械论观点,而应探究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并结合时代特征加以阐发。从其社会价值层面与艰苦奋斗视角予以分析论述,利于对其深化和提升其理性认知。 一、“延安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 “延安精神”作为一种红色文化理念而存在,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与实践形式,反映并作用于革命者的行为活动中,见证于实践活动的结果中。“延安精神”是在特殊时代,特定环境下逐步凝结且由中国共产党人秉承践行并薪火相传的巨大精神财富,“延安精神”赖以生成的文化蕴藉和时代背景是其产生与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一)历史背景 公元1927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行径,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政治基础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遭受重大挫折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顽强地站起来,开始清醒地探索以武装的革命对付武装的反革命。在党的统一领导下相继举行了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旨在建立红色武装和政权的红色暴动,一时间红色风暴在全国多地风生水起。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于井冈山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探索并开辟出红色武装割据、以农村包围城市、紧扣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突破了“城市中心论”的苏俄固有模式,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时期如火如荼的武装革命斗争孕育出了“井冈山精神”,即: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党的绝对领导,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井冈山精神”一度引领苏区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伟大事业蓬勃发展。然而由于“左倾”路线的严重错误导致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不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南方根据地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途中召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核心。工农红军高举红旗一路斩关夺隘,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延安。艰苦卓绝的长征熔炼出伟大的“长征精神”,其主要内涵为: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其主旨鲜明凸显“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长征精神”使“井冈山精神”得以传递并发扬光大。 延安地处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极为不便。地广人稀,土瘠民贫,经济、文化也十分落后,属于极度贫困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进驻陕北之后,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安放在了延安。在单论物质生活资料就极度匮乏的陕北地区,突然增加了大量新驻民,其生存与发展空间以及各种困难不言而喻。 风云诡谲变幻的1936年处于日本军国主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