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导的学案高品质版本.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言文虚词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了解高考虚词题型命题方法。 2、掌握并运用虚词的几种方法。 学习重点 :虚词的几种方法。 学习难点 : 综合运用所学的方法。 学习流程: 一、【考纲解读】 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 15 个文言虚词: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 15 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 也归入虚词范围)。 “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常见意义和用法。 二、【真题体验】 (一)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江苏 04 年高考题) A.①蔡京以官僚之旧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①推讲而力行之也 ②外连衡而斗诸侯 C.①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②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①以疾卒,年七十九 ②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答案: A。 A 项第一句中“之”作结构助词“的”讲,第二句中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起 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B 项中的“而”均表承接关系; C 项中的“乃”均作副词“才”讲; 项中的“以”均作连词“因为”讲。 2、文中“为开救”的“为”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江苏 05 高考题“阳城传”)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B.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C. 然而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答案: A。 A 项和题干中“为”都是介词,“替、给”; B 项动词,“成为”; C 项介词, “因为”; D 项介词,表被动。 3.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一项是()( 06 江苏高考卷“董槐传”)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  .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 答案: B。介词“拿”“用”。  .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A 连词,表目的。 C项是“凭”。  D 连词,表承接。 (二)翻译题 1、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江苏  04 考题) 译文:特别被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2、有陈苌者,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江苏  05 考题) 文:有一个叫 的人,等候阳城 到了俸禄,常去称 金 美好,每月都有收 。 3、常以木枕布衾 ,人重其 ,争售之。(江 05 考 ) 文:(阳城) 常用木枕和布被抵押 ,人 敬重他的 德,争着 他的 西。 4、土工洊(再度)起,民 于征 ,非所以事天也。( 06 江 高考 ) 文:土木工程再度 起,百姓被征集 遣搞得疲 不堪, 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5 、累世 夫,父以 死友,子因忠死君。( 07 江 高考) 文:接 几代 夫,父 因仗 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 国君而死。 三【 律 】 1、分清虚 。文言虚 大多是从 借用和虚化而来的, 多 既可作虚 用也可作 用。例如: “四年春, 侯以 侯之 侵蔡”。 句中的“以”字,如果按虚 “把”或“用”来解 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 境 成 “率 ”才符合当 侯之 的 情。 2、辨明 和用法 。虚 大多是多 的, 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 。 例如: “生乎吾前,其 道也固先乎吾”。 前后两个“乎”都相当于介 “于”,但前一个 翻 “在”,后一个 翻 “比”。 3、通 古今 。有的文言虚 然在形式上被保留了下来,出 在 代 里,但其意 和作用已 生了很大的 化。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 在 用来表示 果。 者,所以 道受 解惑也。 吾所以待侯生者 矣,天下莫不 。 表示行 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根据,相当于“用??的(方法、人等)”臣所以去 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 也。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 , 在 是一个双音 。因此,只有通 古今,才可避免“以今 古”。 吾祖死于是。 于是余有 焉。 “于”介 ,在,由。“是”指示代 , 、 个、 。 四、文言虚 用法例 : 同步学案第 466 五、【能力提升】 1.解 下列的“而”字: ⑴北救 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 ⑵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 ⑶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⑷玉在山而草木 ,渊生珠而崖不枯。《 学》。 ⑸怒而 ,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2.解 下列的“何”字: ⑴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⑵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

文档评论(0)

156****6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