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珍宝.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珍宝 数学思维是进行数学活动的前提,数学教学的重点Z—就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高屮数学学习内容增多,学习时间减少的情况下,更需要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平 时教学时就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以提高数学解题速度,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 以下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出来的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方法。 一、一题多解 许多数学问题信息量大,关系错综复杂,通向结论的途径很多。从不同角度、层次去观 察、分析、探索,会得到不同的启迪,促使思维向不同方向延伸,获取新思路和新方法,对 培养思维广阔性和创新能力起推动作用。我经常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让学生 活跃思维,灵活创新。例如 例1:已知圆过两点A(3,l)、B(?l,3),且它的圆心在直线3兀一),一2 = 0上,求此圆 的方程。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设出圆的标准方程,利用待定系数法或几何性质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 解法一:设所求圆的方程是(x-a)2+(y-b)2=r2,依题意得 a = 2解得肩4r = VlO(3 — °尸+(1—方尸=八 (-1-6?) a = 2 解得肩4r = VlO 3a-b-2 = 0 所以所求圆的方稈是O - 2)2 + (y - 4)2 = 10。 解法二:肓线AB的斜率k = 上1-=--,可知线段AB的垂肓平分线m的斜率为2。 -1-3 2 的方程为y — 2 = 2(兀—1),AB的中点坐标是(上1 的方程为y — 2 = 2(兀—1), 2 2 2x-y=0. X因为圆心在育?线3兀一),一2 = 0上,所以圆心是这两条肓线的交点,联立方 程mj2x_},= ° 解得r = 2 ,所以圆心 C 为(2 , 4),悄 r = \CA\ = V10 [3 兀-y-2 = 0 [y = 4 丨丨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是(兀-2)2 +0-4)2 =10。 解法三:因为圆心在直线3兀—y —2 = 0上,所以可设圆心C的坐标为(q,3q —2), 因为 \CA\ = \CB\,所以 J(a-3)2+?-2-1尸=J(q + 1)2+(3q_2_3)2 解得a = 2,所以圆心C为(2 , 4),幡 r = \CA\ = V10 所以所求圆的方程是(—2)2 +0 — 4)2 = [0。 点评:本题应用了求圆的方程的三种常用方法,法一是待定系数法,法二、法三是由平 面几何性质直接求得圜心坐标和半径,其屮待定系数法思路育接,体现了方程的思想,是通 用方法。法二、法三对像圆这样的有许多熟悉的几何性质的曲线解答较简捷,运算量也不大, 也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问题是代数方法和几何方法有机结合的特点。在解题过程屮,要仔细 审题,充分利用好圆的性质,如圆上一点到圆心的距离就是半径(如法二);圆的任一弦的 垂玄平分线均过圆心(如法三)等。 二、一题多变 数学问题的变式,主要是把条件弱化、强化或演化,改变问题结构,编成形式不同,解 法类似的问题,使条件趋于隐蔽,背景趋于模糊,知识链加长,内涵丰富,扩大视野,促进 知识迁移,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洞察能力。 例2:如图,已知AP丄<30所在平面,AB为<30的肓径,C是圆周上的任意一点,过 点A作AE丄PC于点E。求证:AE丄平面PBC。 分析:AB为<30的直径,则ZACB=90° , B|J AC丄BC。进一步证明BC丄平面PAC,由此 得[BBC丄AE,由已知得AE丄平面PBC。 证明:TAB是OO的直径 A ZACB=90° 即 AC丄BC ???AP丄OO所在平面 ???PA丄BC 又??? AC n PA=A ???BC丄平面PAC 又I AE u平面PAC ABC 丄 AE ???AE丄PC, PC A BC=C /.AE丄平面PBC 点评:解决此题关键有二:一是圆的性质的运用;二是善于进行线线、线面垂肓关系的 转化。 变式一:如图(1),己知PA丄平面ABC, AB是OO的直径,C是圆周上的一点,D为AC 的屮点。求证:OD丄平瓯PAC。 变式二:如图(2), AB是OO的肓径,PA垂氏于OO所在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于A、B 的一点,求证:平面PAC丄平面PBC。 变式三:如图(3), AB是的直径,点C是(DO上的动点,过动点C的直线VC垂直于 OO所在平面,D、E分别是VA、VC的中点。试判断直线DE与平面VBC的位置关系, 并说明理由。 在平时的教学,经常引导学生以一个问题为核心,思考问题的发散性,纵横沟通,层层 深入,把知识灵活辐射,往往能拓展新问题,形成“题网”,并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形成 知识网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创新性。 三、一题多问 有一些数学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点不只一个,由一个数学题就可以提出几个问题。要解决 问题就要引导学生思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