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文字驱动的宇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被文字驱动的宇宙 20XX收获文学排行榜上,陈春成是唯一一个在网络平台(豆瓣)上发表作品的创作者。他的中篇小说《音乐家》摘得中篇小说榜第八。评论家金理在授奖词中写道:“ 《音乐家》也许还未展现横空出世的惊艳感,却十足见出年轻写作者的诚意与用心:搭建一个异乡世界,并对此世界内部极权状态下人的生活与心性进行体贴入微般地探索,而且在颓败与虚无的时潮中暗示生活的‘应然’:无论在何种困顿中,唯有内心的自由馈赠我们真正的未来。”[ 《第四届收获文学排行榜发布》:见于《收获》微信公众号。]这或许是作为“90后”的青年作家陈春成第一次在文学现场崭露头角,但作为创作者的他早在20XX就开始陆续写作散文、诗歌和文学评论等。陈春成的小说创作应该以20XX《裁云记》的发表为起点,到目前为止已在豆瓣上发表了9篇中短篇小说。当“80后”作家还桎梏在逃离、虚无和“生活在别处”时,以陈春成为代表的“90后”作家已经开始思考万物、世界和宇宙的关系。 陈春成作品的阅读体验是极好的,读者的思绪被他的文字引领着,像云一般飘浮起落。没有过度极端和激烈的情绪,亦不至遁入虚空。他的极致在于对物的迷恋,不如说是对自由精神的执拗。这种迷恋化为他想象力的起点。但他又不仅仅停留于此,而是继续敲打艺术精神的内核,且开始追问:我们是否都忘记了艺术创作的本真?他的文字收敛了矫揉造作和晦涩难懂的表达,同时吸收了古典语言的简洁余韵和现代语言的丰盈诗性。当语言的精密和准确性与想象相呼应的时候,正如钟表机械齿轮转动啮合的瞬间。以他最为成熟的中篇小说 《音乐家》为文本,且来看看他用文字驱动了怎样一个宇宙。 1. 历史和记忆的困境 小说中,1957年的列宁格勒依旧笼罩在国家意识形态的高压阴云中。仅音乐这个艺术领域,就成立了专门的乐曲审查机构。其审查原理是“将音乐转化为其他感官上的体验,如转成具体的图像来进行审查,从而将审查过程变得可见、可复核”[ 陈春成:《音乐家》,20XX7月30日发表于豆瓣网络平台。其作品首发于豆瓣网络平台和个人微信公众号“深山电报站”,后刊发于《芙蓉》《福建文学》《特区文学》《中华文学选刊》等文学刊物。]审查人是经充分政治思维训练过的具有通感能力的联觉人,即“视、听、嗅、触、味觉相互连通,触此及彼的人”[ 陈春成:《音乐家》,20XX7月30日发表于豆瓣网络平台。]审查方式是通过对音乐的其他感觉描述来判断是否符合当局意识形态标准。具体过程如下: “让多名联觉人听同一首乐曲,将音乐在他们脑中激起的形象分别记录下来,再比对多份记录,由等级更高的联觉人筛选把关,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联觉的不确定性:例如同一段旋律,有人听出了雾霭,有人听出了湖泊……最终得出一份针对音乐内容的形象化描述,由主管领导对这份描述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审查。这是最接近科学,或者说看起来最科学的音乐审查办法了。”[ 陈春成:《音乐家》,20XX7月30日发表于豆瓣网络平台。] 作为联觉人的一员,主人公古廖夫毕生都被这种二元化的思维模式所折磨,一方面他在创作时要尽力压制这种思维,另一方面在审查时他又必须抛开创作者的品味。他的对策是将自己解离成两个人格:一个是谨小慎微、遵从规矩的审查者古廖夫,另一个则是拥有无限创造力的作曲家穆辛(借用已逝旧友的面貌)。这个方案的弊端在于当一方以绝对的时间占有量控制了主人格时,另一方便逐渐被遗忘直至消失。当古廖夫因大学生库兹明的萨克斯乐曲唤起被封存的记忆,想起穆辛其实是同一个他的不同变奏时,他依旧无法摆脱那双无时不在的“眼睛”。 现实中,1957年,世界青年和大学生节在前苏联莫斯科举行。莫斯科街头成了世界各国青年聚会的场所,翻滚起狂欢的浪潮。这时的前苏联是赫鲁晓夫当政,正告别斯大林的铁幕,向世界开放,被称作“解冻”时期。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解冻”的同时也顾虑重重,特殊阶段不乏强化“控制”,在文艺工作领域也是如此。无论是“解冻”还是控制,意识形态工作上所采取的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都是为赫鲁晓夫的政治路线服务的。俄罗斯有学者认为,“解凍”只是一种表象,是一种虚幻。“在意识形态的宽容下,尽管一些杂志得以出版发行,尽管以前绝对禁止的话题变得‘半公开化’了,但总体上看,是一个虚幻的氛围,满是蒙蔽性的谎言和表面现象。”[ 李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意识形态工作》,《俄罗斯研究》,20XX第2期。] 前苏联爵士乐的兴起和发展,体现了赫鲁晓夫对“解冻”的矛盾心态。爵士乐在前苏联从来是“照谱宣科”,和即兴自由无缘。即便是被称作前苏联一代爵士宗师和歌手的列奥尼德·乌杰索夫所演唱的爵士乐,现在听来,也不过是普通轻音乐。那个年代,在严肃音乐(交响曲、器乐曲、室内乐)、政治歌曲和民间音乐之外的所有通俗音乐都被称作“爵士乐”,肖斯塔科维奇闻名于世的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