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姜夔与张炎词风流行岭南的原因分析
有清一代, 词体中兴, 以嘉、道为界, 词坛先后为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所笼罩。但具体到各地, 情况则略有不同。各地词坛会通过相互交流而彼此影响, 但一般而言, 中心词坛对僻远词坛的影响尤大, 一种词学风尚从中心词坛波及到僻远词坛, 需要一定时间, 因此二者往往存在着一种错位现象。以岭南词坛为例, 论者一般认为在嘉、道以后, 浙派才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词风醇雅空灵, 颇具姜、张面目, 开启了岭南词坛繁荣的局面。在此词风丕变过程中, 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譬如姜、张词风流播岭南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衍变轨迹又是什么?下文试就这些问题略陈管见。 一、浙派南渐与姜、张词风之岭南流播 陈永正论岭南词, 认为以雅健;为宗。他在《岭南历代词选前言》中谓:正如岭南诗以雄直的诗风着称于中国诗坛那样, 岭南词的风格是偏于雅健的。境界雄伟, 气势劲厉, 音调高亢, 直抒胸臆, 得阳刚之美, 在凌云健笔中又有一股清雅之气, 因而便不会流于叫嚣直率。从南宋的崔与之、李昴英, 到明末的屈大均, 以至清代诸名家, 都有不少豪放高雅之作。;1 (P12) 在论文《粤词概述》中, 陈氏亦有类似表述。陈说影响甚大, 此后治岭南词者, 不少即沿袭其说, 如谢永芳论文《辛派南传与广东词坛主导风格之确立》即持此一观点。2但是通观陈说, 似乎缺少学理性的分析, 颇有可商榷之处, 对此已有学者着文辨之, 如范松义认为:岭南词之基调自然也是阴柔的, 而不会偏于属于阳刚之美的lsquo;雅健rsquo;。;3 (P140) 不过, 无论认为岭南主导词风是雅健;或阴柔;, 都还只是一种粗略的判断。其实岭南词风并非一成不变, 因此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 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对于粤词研究的深化尤为必要。 无可否认, 粤词具有学习苏辛的传统, 被称为粤词之祖;的崔与之, 其代表作《水调歌头middot;题剑阁》, 笔力遒劲, 气势雄浑, 纯属稼轩一路。元代粤词无存, 至有明一代, 作者率多随意为之, 体格伧野, 笔墨粗豪, 学稼轩而失其精, 转入呼号粗率一路。明末清初, 岭南成为南明政权最后盘踞之地, 粤人慷慨赴难, 视死如归, 与清兵进行了殊死搏斗。在此背景下, 粤词颇多慷慨激昂之作, 其中以屈大均成就最高。屈氏之作, 如《紫萸香慢middot;送燕》《长亭怨middot;与李天生冬夜宿雁门关作》等, 沉郁苍凉, 悲壮雄阔, 叶恭绰《广箧中词》评云:声情激楚, 喷薄而出。;纵横排荡, 稼轩神髓。;4 (P5) 但是从整部粤词史, 特别是粤词的鼎盛期来看, 苏辛之风并非粤词的主流, 具有苏辛风味的作品也不能代表粤词的最高成就。 与此同时, 粤词也接受了南宗词风的影响。众所周知, 南宋时期姜夔、张炎等词人主要活动于江浙一带, 骚雅词风主要是江南文化的产物。江浙作为词学活动的中心, 这种局面一直到清代都没有改变。文化之间的交融互渗, 对文学创作有着重要影响, 江南文化和岭南文化之间彼此亦有交融。不过由于地位、势力并不对等, 江南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影响尤为突出, 许多岭南词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江南文化的影响。他们对江南文化的受容, 具体而言又分两类: 一是心理上对江南文化的亲近向慕。不少岭南词人, 祖籍原系江南, 先祖由于宦游、入幕、经商等原因才占籍岭南。如陈澧, 先世本绍兴人, 后徙上元 (今南京) , 至祖父始迁广东番禺。叶衍兰, 原籍浙江余姚, 自曾祖始占籍广东番禺。沈世良, 先世浙江山阴人, 居粤久, 遂占籍广东番禺。汪6, 原籍浙江山阴, 数辈客粤, 遂占籍广东番禺。虽然他们出生、生长于岭南, 但由于国人乡邦意识极强, 在家庭氛围的熏陶下, 他们在心理上对江南风物、江南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比如陈澧自榜其斋曰忆江南馆;, 词集亦以此名。汪6则晚号越人;。这种在文化心理上对江南的受容, 对他们在词体创作上师法姜、张, 皈依浙派不能没有影响, 对此古人早有认识, 如张景祁在《粤东三家词钞序》中云:三君皆系出鉴湖, 徙居岭峤。乐贺公之吴语, 守庄舄之越吟。结莼梦以兴讴, 乡音未改;溯樵风而引唱, 天籁同宣。宜乎与浙西六家如燕之颃, 如骖之靳, 正不独蛮烟蜑雨间各颛一席也。;5 (P444) 二是交游上与江南词人的密切互动。清代江浙作为词学的中心区, 对岭南地区的词人具有强大的向心力, 岭南词人通过与江浙词人的交流, 不仅可以汲取词学营养, 亦可提升词坛地位。他们通过词作唱酬、理论探讨、审读词集、题词、作序等方式密切联系。嘉、道以后, 在全国范围内, 常派势力渐趋上升, 但浙派仍有相当影响, 岭南词人所交往的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