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世臣《国朝书品》看邓石如行书的创作、审美观的生成.docxVIP

从包世臣《国朝书品》看邓石如行书的创作、审美观的生成.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包世臣《国朝书品》看邓石如行书的创作、审美观的生成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后改字顽伯,号完白山人。作为一介布衣的他,卓然成为清代书坛的大家,这是其自己也都没料想到的。他身处间巷,“昧爽即起”,勤于临池。遍涉三代吉金、秦砖汉瓦,在篆隶间研磨不懈,终成正果。形成与明末清初崇尚妩媚、甜美的赵董书风的潮流相悖逆的碑派书学风格,这足见邓石如在书学方面的才华和睿智。 一、《国朝书品》对邓石如书法的品评及所定级别的合理性探讨 《国朝书品》是包世臣的重要论著,集中体现了包氏对于清代书家的书学评价态度,评判的标准主要参考唐人张怀瓘《书断》、李嗣真的《书后品》,并在有所发展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五品九等说”。 “五品”指神品、妙品、能品、逸品、佳品。这五品中除神品之外每品又分为上、中、下三等。与张怀瑾相比,多了佳品一种,在每品中又多一品:中品。这种分法比以前的分法细,但却专门为清代书家排列座次。在《国朝书品》中,包世臣列邓石如诸书品第如下: 神品一人 邓石如隶及篆书 妙品上一人 邓石如分及真书 妙品下二人 邓石如草书 逸品上十五人 邓石如行书 笔者以为它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三品分得更细,书法品第的标准却是模糊的,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地排列次序,列位高低不会做到合理;其次,排列等级是以包世臣个人的喜好而定的。包氏喜欢北碑,他倾向于书写中有篆隶、北碑遗意的书家。邓石如篆隶兼工,自然是首选的书家。最后,品评之中也是有着推崇自己老师的嫌疑。邓石如为包世臣的老师,对包氏影响甚大。沙孟海说:“他的字取法邓石如的多,他用邓的方法,去写北碑,也很有功夫。他对用笔极讲究,有人讥诮他单讲究区区点画,把大的条件反而忽略了,他实在有这个毛病。” 在品评等级次第上要做到公正才是维护评价的权威性的唯一标准。包世臣犯了一个大的错误,就是他把老师邓石如捧得太高了,而忽略、贬低了其他书家。如伊秉绶的隶书并未入包氏法眼这未免不妥。梁启超认为伊秉绶的分书是清代的弁冕,而张舜微则为伊秉绶鸣不平。包氏的品评等级的标准存在一定的偏颇。 再譬如邓石如本人的行书被列为逸品下,也是不恰当的。邓石如化篆隶笔意入行书,成为清代碑派行书之先导,但是由于这种创造性,清代鲜有匹敌者,就至少要列入能品一级。可见包世臣注重的还是篆隶书。而对于这种具有尝试性的创造,包氏还是用趋于保守的眼光去看它的。所以就品评层面就不会有太大的突破。 包世臣的《国朝书品》虽然分的等级多,但是每一品的要求却不高:譬如逸品要求“楚调自歌,不谬风雅”,重点在于不谬风雅。看他列举的人及书体有王时敏行及分书、伊秉绶行书、朱彝尊分及行书。这三人的书法虽然被列入逸品,但是不是很有个性风格的类型。按照包氏的标准,只要是学古,笔墨上稍稍有一些自己的笔法,就可以了。可见,包氏的品评等级的划分也是比较随意、缺乏严谨的考量的。至于最后一个级别——佳品,要求就更低了:“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意思就是只要墨守一家,即可入此等级。如桂馥的分书、查士标的行书、钱沣的行书都是恪守一家,虽未能立异标新,但能通过娴熟的笔墨功夫获得包世臣的品评的入场券。 这不由得使我想到了清代的品评有多少公正性与可信度。既然评价不能做到公平,那么这种评价就会变成被利用的工具。评价者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倾向与审美偏好进行评价。包世臣的《国朝书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 包世臣对邓石如书法存在着偏爱,但是偏爱邓石如的书家又何止包世臣一人。有清一代,赏识包氏者大有人在。《国朝书品》是邓石如书法为诸人认识的一个窗口。由于包氏的推荐,邓石如在清代书坛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沙孟海先生评价说:“清代书人,公推为卓然大家的,不是东阁学士刘墉,也不是内阁学士翁方纲,偏偏是那位藤杖芒鞋的邓石如。”在《国朝书品》的影响下,邓石如在清代及民国的影响日益扩大。 二、清人对邓石如书法的认知评价及碑学的创作溯源 以包世臣《国朝书品》为界,清代对于邓石如书法的评价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朝书品》产生之前的评价,以朱珪、曹文埴、刘墉、刘锡熊为代表;另一类是《国朝书品》产生之后的评价,以杨守敬、赵之谦、向燊云、王潜刚、沈曾植为代表。 曹文埴曾对人言:“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他们承认邓石如的书学地位,但是没有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更没有具体到每一种书体谈得那么详细。描述方面则是包世臣详细而又具体。包世臣以后的书家的评论,都以包世臣的评价为参考,评价细化至某种书写工具、书体。如杨守敬评云:“顽伯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为直接二李,非过誉也。”杨氏承包氏之评价,实是发肺腑之言。向燊云讲得更详细:“山人篆隶纯守汉人矩蠖,楷书直逼北魏诸碑,不参唐人一笔。行草又以篆分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