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金属工艺 风俗奇趣 阿昌族婚俗.docVIP

中国传统金属工艺 风俗奇趣 阿昌族婚俗.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名目: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云南省陇川县 编号:Ⅷ—41 2007年6月命名国家级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项老赛 男 1960年生人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 云南省陇川县 阿昌族风俗奇趣——婚俗 阿昌族概貌 阿昌族人口共有3.5万余人,是云南省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云南省西部地区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及潞西市,保山腾冲县、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陇川县的户撒地区和梁河县的遮岛是最集中的地方。阿昌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阿昌语分为户撒和梁河两种方言,大多数阿昌人都会讲汉语、傣语,户撒的阿昌族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他们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种语言。 阿昌族作为古老的世居民族,有丰富的民族历史和文化,阿昌族居住环境位于中缅边境,主要居住在滇西高山峡谷一带的河谷山间,那里山清林秀,流水潺潺,无论是梁河县阿昌族还是云龙县阿昌族都喜欢在半山半坝,弯弯的户撒河穿过山峦绕向一片宽阔的平坝,那就是陇川县的户撒阿昌族乡所在地。美丽的户撒坝或金黄的油菜或飘香的稻花,是阿昌族居住的静谧田园,被称做“佛祖的花园”、“阿昌刀的故乡”。户撒坝四周群山环列,森林茂密。坝子边缘还有大片草甸,适宜放牧,是一个民族发展生息的好地方。放眼望去呈现出一派宁静清幽祥和的景象。 ???? 阿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很早的史书就有阿昌族的记载,包括户腊撒在内的古代麓川地区就有阿昌,但是没有记载到达的年代、更没有提到刀。阿昌族到户撒有多种说法,却都没有确切的年代,只说阿昌人到达之前住在户撒的“卡腊”人,卡腊可能是历史记载的“哈刺”,但也没有涉及刀。陇川多氏家谱记载户腊撒盖、赖二氏祖先来自鸠江上游的“野夷”,肩挑鹿脯来献,被安置在户腊撒,没有提到刀。唯一牵得上关系的一点线索是:傣人法赛列从保山一带迁到陇川时,同来的有“傣昌”,据傣语习惯,“傣昌”应作“我们的昌人”理解,是一种亲昵的称呼,即指阿昌族或先民。而法赛列之世人们使用的工具中有长刀的记载。这种长刀如果确实存在的话,当是与洱海地区南诏、大理文化有关。 户撒乡的阿昌族以打制刀具而闻名,阿昌族以打制刀具为主要生产性经意活动,不但为本民族打制生活、生产刀具,也为傣族、傈僳族、景颇族、藏族等打制民族刀具。因为居住在户撒,所以阿昌族打制的刀具统称为“户撒刀”。这是一个与刀结缘的民族。 阿昌族婚俗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婚礼举行3天,如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婚宴上,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葫芦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用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领神会,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图1 阿昌族少女 阿昌族有抢亲的习俗。解放前,抢亲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缔结婚约的一种形式。阿昌族的青年人或壮年妇女一谈起这事,都会滔滔不绝地说出其中的喜悦、感叹和悲伤。这种抢亲现象,在梁河至今仍时有发生。往往是顺利的。女方父母紧追不放的情况很少。 抢亲一般是由三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是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由恋爱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说亲时,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将女儿另许他人。这样,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让男方来抢亲。到了预定的日子,男方邀约十几个精壮的小伙子,在深夜摸进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这时,姑娘就高声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抢走的。前往抢亲的人,两个人拉着姑娘跑,其余人在后边担任后卫,以阻止追赶的人。由于女方父母毫无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