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金属工艺 历史由来 历史溯源.docVIP

中国传统金属工艺 历史由来 历史溯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6 名目: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2006年5月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类别:传统技艺 地区:浙江杭州市 编号:Ⅷ-38 2007年6月命名国家级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施金水 男 1933.03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浙江省杭州市 徐祖兴 男 1931.11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浙江省杭州市 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 ——历史由来(一) 张小泉剪刀是浙江省杭州市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公元1663年(清康熙二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五杭”产品之一。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中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 2006年,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朔源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 杭州何止如 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 中国古代制剪业最有名的产地是并州(山西太原),但随着南方经济逐渐发展,并州的剪刀没落,逐渐被杭州的剪刀取代。 张小泉剪刀,向以嵌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锁轴牢固,镀层光亮,开合和顺,刻花精巧,式样美观,经久耐用闻名中外。在一次剪刀评比会上,人们曾把40层白布叠在一起,有各品牌种剪刀试剪,唯独张小泉剪刀,张开利嘴,咔嚓一声,一次剪断,连剪数次,次次成功。检查刃口,锋利如故,为其他剪刀望尘莫及。 香港一家广播电视 公司还摄取了用一号民用剪,一次剪断70层白布不缺口,接着又剪单层薄绸不带丝的精彩镜头,足见其 质量之高。 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00多年 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它的创始人是张思家,祖籍安徽,世代从事剪刀行业。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安徽芜湖学艺。学艺成后,他和儿子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张思家做事认真,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在这个时期,杭州地域所用剪刀大部分都是从安徽南部运来。 明末清初,为躲避战乱,张思家举家逃到杭州,在杭州最繁华的地带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开设剪刀作坊,继续沿用“张大隆”招牌。他的儿子张小泉,继承父业后,苦心钻研,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又叫铺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他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 1、张小泉品牌诞生 “张大隆”剪刀铺“生意兴隆,利市十倍”,所以招致同行仿制,并冒用“张大隆”的牌子对外售卖。张小泉家的剪刀声誉也受到影响 。因而在清康熙二年(1663年),将“张大隆”字号改为自己的“张小泉”,他以为姓名是独有的,难以被别人仿冒。这就是张小泉品牌的由来。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列为贡品。 清光绪初年,张小泉声名远播,因而“同行冒牌,几乎遍市”。杭州城中出现了许多大擦边球的仿冒品牌,如“老张小泉”、“真张小泉”、“张小湶”等,都自称是百年老店。 《杭俗遗风》中写道“杭剪唯张小泉,其老店在大井巷,名张小泉近记。余皆冒名而影射者。要之,杭城剪刀店,举目皆张小泉。居于斯长于斯者,尚不能辨其真伪,况异乡旅行者。” 此时张小泉的后人张利川去世后,其子张永年年纪尚小,店铺交给其母孙氏打理。为保护张小泉权益,光绪十六年孙氏毅然决定向官府告状。 当时钱塘知县束允泰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城隍烧香,孙氏就在知县必经之路上拦轿告状。 官府接受了孙氏的诉状,后来提出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解决办法:白水“泉”字,只能由“近记”一家独享,其他任何店一律“永禁冒用”,杭城其他制剪作坊所取的字号,必须与白水“泉”有区别。可以用繁体的“湶”,或者是音同意不同或形不同的“全”或“拳”。而张小泉剪刀,在招牌上加上“泉”、“近”二字以示区别。 孙氏是张小泉发展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女性,她将“永禁冒用”几个大字刻成石碑,立于店铺门前。可惜的是这块石碑在文革中遗失了。 孙氏还大刀阔斧地对张小泉剪刀的经营模式做了改革。当时“张小泉”店铺拥有锻制剪坯的炉灶十只,每只炉灶配工匠四人,其余流程大约三十人,店员近十人,总计约八十人,资产达五千银元。 孙氏为了追求剪刀质量完美,保证锻打剪刀的炉灶不出次品,从而避免剪刀在制坯时出现次品的损失,她深思熟虑后,开始对经营模式作大胆的创新变革,下决心关闭炉灶,辞退全部的炉灶工匠。离开张小泉近记剪刀店的这些炉灶钳手们,大多自行开设炉坊生产剪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