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出彩.docx

语文: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出彩.doc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教案 文讯教育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 文 教 案 (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 校: 年 级: 任 课 教 师: 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编订: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 PAGE 第 PAGE 1 页 第 第 PAGE 2 页 共 NUMPAGES 3 页 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出彩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彩且能按期实施的课,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彩且能不断生成的课,才算是精彩的。过分强调预设缺乏必要的开放和不断的生成,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单纯依*开放和生成,缺乏精心的准备和必要的预设,课堂教学则会变得无序、失控和自由化,缺乏目标和计划,使师生生命力得不到高效发挥。因此,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精心预设的基础上,针对教学实际进行灵活调适,追求动态生长,从而让课堂在预设与生成的融合中精彩。   一、适时调整,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的不可测因素很多,预设在实施中常会遇到意外,或是预设超越学生认识能力,学生力不从心;或是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识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是预设滞后于学生实际水平,课堂教学缺乏张力。不管遇到上述的任何情况,都需对预设进行适时调整,以使预设贴近实际,贴近课堂,贴近学生。例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人教版第6册),一教师预设中设计了表格,想借此引导把握内容,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但课前发现学生对下发的表格不感兴趣,不少学生已经在辅导材料上看到甚至填过此表格。于是,这位教师便及时调整方案,通过现场采访,趣化教学形式,融合训练内容。   一上课,教师一本正经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跨越时空,走向200多年前,去了解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夜晚的实验,去见识、去采访、去感受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斯帕拉捷(告诉学生,课文中《蝙蝠和雷达》所说的科学家就是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斯帕拉捷),与他进行平等对话,进行心灵交流。”   听说要见识古代科学家,大家兴致勃勃。教师马上提醒说:“要与斯帕拉捷对话,需把课文读通、读好,备好对话的问题,做好应对的准备。”很快,学生都全身心开始了阅读。   初读感知后,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质疑问难,确定采访话题;想象拓展,预备应答话题。接着便引导阅读思考,深入探究:如果自己是斯帕拉捷,该怎样回答上面的问题;如果自己是记者,对斯帕拉捷的提问该怎样应答。   学生细读深究后,分四人小组“对话”,两人充当科学家,两人充当记者,“科学家”尽力回答“记者”提问,“记者”尽力向“科学家”介绍情况。此后,要学生登台,一会儿当记者,对斯帕拉捷(其他学生)进行采访;一会儿当“斯帕拉捷”,对记者(其他学生)进行询问。   这样调整,使课堂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兴趣浓了,参与意识强了,以推理为重点的思维训练,以转换为重点的语言训练,以形象为重点的内涵感悟,都得到了动态生长。   二、捕捉点化,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要促成课堂教学资源的生成,教师须发挥“信息重组者”和“学习指导者”的作用,充当活动信息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催化剂”。课堂信息大多稍纵即逝,教师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学生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偏差点、浅近点进行整体权衡,精心选择,合理运用,以促进预设目标的达成,促进新目标的生成。例如,理解“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膀的声音,在我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鸟的天堂》(人教版第12册)一句,教者原本只想让学生由“仿佛”明白:对于鸟扑翅膀的声音,“我”可能听到了,也可能没有听到。可阅读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写“我”仿佛听到了鸟扑翅膀的声音,注意看时,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到底有没有听到呢?如果听到鸟扑翅膀的声音,怎么会一只鸟的影儿也看不见呢?如果没有听到,为什么要说仿佛听到呢?   上述问题表明,学生在关注“仿佛”一词的内涵,引导由“仿佛”想象开去,透视其丰富的意义内涵,不仅可促使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鸟的天堂”的迷人,而且可以感受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于是,教师接过话茬巧妙引导:是啊,说得很有道理。这里的“仿佛”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

文档评论(0)

135****167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