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在“文学”中发现“戏曲”到“以曲为学”
一重启“经典的可能性”
1913年 1 月,寓居京都的王国维撰成《宋元戏曲考》。根 据约稿方商务印书馆的建议,在更名为《宋元戏曲史》后,于是 年4月至次年3月,分八次在《东方杂志》上连载。①1915年 出版单行本,此后不断重印,在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受到 了新学人士的推崇。 1918年 1 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归 国杂感》,称赞“文学书内,只有一部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是很好的”。②次年1月,在《新潮》创刊号上又发表了傅斯年 的书评,认为“近年坊间刊刻各种文学史与文学评议之书, 独王 静庵《宋元戏曲史》最有价值”。③
胡、傅二人的表彰,颇能反映当时学界的观感。王国维对于 此书,也十分自信。在他看来,“世之为此学者自余始,其所贡 献于此学者,亦以此书为多” 。自 1908 年以来,王国维先后“乃 成《曲录》六卷,《戏曲考原》一卷,《宋大曲考》一卷,《优 语录》二卷,《古剧脚色考》一卷,《曲调源流表》一卷”,以 及《录曲余谈》与《录鬼簿校注》两种。所以,这部在辛亥东渡 后“旅居多暇,乃以三月之力”写就的著作, ④实际上乃是王国 维把“四五年中研究所得, 手所疏记心所储藏者,借此得编成一 书”。对于数年的创获,他不无得意。在此书“将近脱稿”时致 缪荃孙的信中,他特别强调“其中材料皆一手蒐集, 说解亦皆自
己所发明”。①
《宋元戏曲史》的刊行,日后成为了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标 志事件。早在发表 10 年后,梁启超就已经开始在“中国近三百 年学术史”的视野中讨论此书,判断“曲学将来能成为专门之 学,则静安当为不祧祖矣”。②尔后,郭沫若又将其与嗣后问世 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并举,奉为“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 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 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③梁、郭二人的评价,一留心于学科 制度之奠立,一着眼于学术思潮之发生,都肯定了《宋元戏曲史》 为此后的学术史进程“发凡起例”的重要作用。 学界对于王国维 的戏曲研究的考察与反思,大多循此展开, 《宋元戏曲史》的历 史化与经典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完成。
学术史上经典地位的确立,通常意味着在某一场域或者谱系 中一种新的知识组织、流通与衍生方式的形成。在以经典为叙述 与逻辑的双重起点建构起来的学术史进程中, 范型复制是经典传 播、接受与批评的主要途径。经典在创生时期原本包孕的知识、 文化、伦理甚至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可能性, 在复制过程中非常容 易被抽象与提纯为问题意识与表达方向的规定性。 至于经典诞生 的具体而复杂的“背景”则在更大程度上被遮蔽, 诸多微观与偶 然的因素在历史叙述的逻辑惯势作用下成为了宏观与必然的 “前景”。
在汹涌澎湃的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中,通过梁启超、欧榘甲、
陈独秀与柳亚子等人的鼓吹,旨在“新民”的“曲界革命”在
20 世纪初拉开帷幕。与“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 界革命”一道,“曲界革命”的倡导者希望经由改良文学实现 “改良群治”。 ④这一运动在客观上以文类形构及其等级调整的 方式,促进了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输入。 以梁启超为例, 他对于小说、诗、文与戏曲的理解都与前人有别,并且能够“为 我所用”。⑤在他那里,戏曲“无疑是边界最模糊的概念,也是 最少独立性的文体”, 不过正因如此, “曲本以其更大的包容性, 反而可以承担更多的功能”。 ⑥“曲界革命”时期“戏曲”的文 类边界最为活跃,先是与“小说”与“诗”相互纠缠,后又与 “戏剧”彼此交错, 直至呈现逐渐清晰的分野。 ⑦晚清学界内外 关于“戏曲”问题的讨论, 大多在此背景下进行, 并且直接参与 其中。
“曲界革命”在 1904 年进入高潮。同年,王国维接替罗振 玉主编《教育世界》杂志,开始陆续发表涉及“文学”问题的言 论。从是年到 1907 年,他的“嗜好”由哲学转向文学, 他的“文 学”观念的表达则又往往与关于“戏曲”问题的讨论相生相成。 因此,早有研究者认为, 王国维关注“戏曲”是“曲界革命”影 响的反映。⑧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与距离却十分明显。一方面, 与“曲界革命”的倡导者更为强调“戏曲”的社会启蒙功能不 同,王国维对于“戏曲”的这一面向几乎未置一词, 他的讨论要 么在哲学与美学的层面上进行, 要么在“文学”的知识系统中进 行,具有非常自觉的学科意识。另一方面,王国维的这些主张集 中发表在 1904 至 1907 年的《教育世界》杂志上,根据他在 20 年后的回忆, “此志当日不行于世”, 所以早年的文章也“鲜知 之者”。⑨可见在当时的历史现场中,王国维并不“在场”,包 括“曲论”在内的他的这批“文论”成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意 识”的滥觞,①乃是日后“知识考古”的发现。因此,以“曲界 革命”为参照的单纯的“影响—反映”模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