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第十二届全国美展7幅金奖获奖作品.docxVIP

解读:第十二届全国美展7幅金奖获奖作品.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解读: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7 幅金奖获奖作品 解读: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7 幅金奖获奖作品 陈治、武欣(天津) 《儿女情长》 中国画 172cm× 200cm 陈治、武欣《儿女情长》——和谐、温馨的平凡生活陈治、武欣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首度合作的工笔画《零点》获得 了银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儿女情长》以表现家庭生活为出发点,获得了评委们的高 度认可。画家将视角聚焦于外地归家探望父母的儿女与亲人团聚的平凡生活场面。 《儿女情长》中有“长接短送”的面条,有来不及整理的行李箱,有特地买来的水果。女儿正给母亲比量着毛衣是否合身,孙女陪着许久不见的爷爷,女婿仿佛有点拘谨,正读着报纸。画面的色调温暖、柔和,暖色调的赭、褐、绿、黄的和谐搭配,同类色、补色和无色系之 中和、呼应,使画面既有客观的依据, 又有主观自由的处理,与本自温馨的主题相呼相应。作为工笔画,该画用线精湛, 设计巧妙。既有众多人物衣纹用线柔丽妙曼的意趣,又有衣柜箱子横直刚劲线条应对之功用,置放前列之轮椅则有圆弧曲线穿插之别致。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吴长江在解读作品《儿女情长》时说, 《儿女情长》体现了在步伐快速的今天人们对“慢生活”的渴望,家庭之间和睦的关系和孝敬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这种和谐、温馨的家庭场景真正来源 于生活,透露出真切的个人情感和社会愿望。美术史论家、批评家林木认为, 《儿女情长》是和谐社会辉光的折射,又是发自肺腑心灵的美好颂歌。是来自生活的一面镜子,又是超越凝练的艺术。在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今天,它的获奖,呈现出一种传统与当代融合的中国主流价值尺度。何红舟(浙 江) 《桥上的风景》 油画 235cm×195cm 何红舟《桥上的风景》——搭建 20 世纪中国“桥梁”的中国知识分子《桥上的风景》以肖像画的形式表现 20 世纪著名美术教育家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的欧洲留学生涯。作品题目之所以叫 《桥上的风景》 ,最重要的意义是关于“桥” 。巴黎是当时世界艺术汇集的中心,留学巴黎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沟通中西 的桥梁意义,而“桥”作为艺术家心灵外化的一种手段,它既与现实关联,又连接历史。民国是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年轻人出国留学,学成归国却遭遇国运不济、国难当头,命运大多起伏,令人唏嘘。可是在留下的老照片中我们不难发现,民国时期的艺术家大多潇洒倜傥、风度翩翩。但当真正了解那一时期的动荡生活我们才能从这整齐的装束下看到他们的辛酸。林风眠、吴大羽、林文铮正是这一代人的代表,我们从他们的服装、眼神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坚定和期盼。美术评论家殷双喜在评价《桥上的风景》时说,何红舟以写意性的具象艺术表现语言表现了中国艺术的代表人物,坚实的造型与舒展的用笔 暗合了林风眠那一代艺术家对中西文化精髓的理解。同时,在深入研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想象性地重建了一种历史的场景而没有拘泥于照片式的再现,从而在历史画的创作中将自己的真切体验与历史的集体记忆相融共生,在绘画形式的 推敲中生发出艺术家主体精神的创造性魅力。 《桥上的风景》将历史、人文关怀和文化反思融入写实性艺术之中,对于提升中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彭伟 (重庆) 《而立之年》 版画 120cm×80cm 彭伟《而立之年》——拥有着坚定信仰的年轻人据彭伟介绍,画面中人物 原型是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一个研究生, “他很有型, 活跃、有朝气、 阳光。他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一个 80 后”。 为什么想着创作《而立之年》 ?“这实际上是在表现自己” 彭 伟说。80 后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年轻人已渐次步入而立之年。彭伟一直在思考身为社会的一份子对所经历的社会发展进步如何用艺术的语言进行抒怀与表达,最终他想到刻画 80 后。当代青年肩负着社会与历史责任,他们是中国的未来与希望。中国当代版画在经历世纪之交以综合版种为特征的外延拓展之后,于近些年开始木刻版画的回归。这种回归,一方面是在电子图像泛滥的时代对于纯手工的刀性与木味艺术语言的再度发掘,另一方面则试图将当代图像经验转运用到传统木刻图像上,以此探索传统的当下性转换和当代艺术对于传统文脉的接续。美术评论家尚辉认为,彭伟 的《而立之年》以超大的青年人物肖像和木刻艺术深入细微 的刀痕,塑造了当代青年励志奋斗、阳光自信的形象,并较 好地体现了传统木口木刻的当代图像转换。 《而立之年》塑 造型体难度大,刀随型走、造型结实。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 副主席吴长江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彭伟想要表达的时代精神 给予肯定。 作品对象不仅取材于当下生活, 更将年轻人坚定、朝气、干劲十足的精神表达的淋漓尽致。 《而立之年》无论从技法还是艺术品格,都代表了中国当代版画艺术的新探索 和新成就。刘德才(黑龙江) 《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 插 图 47

文档评论(0)

130****6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