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豫西南民间曲艺的艺术特色.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豫西南民间曲艺的艺术特色 本文所说的豫西南 ,是指以南阳地区为中心 , 并向南阳的东 北方向稍有延伸的地域。 这一地区 ,曲艺艺术长期繁盛 , 是一种特 有的文化现象 , 素有“书山曲海”之称 , 为河南乃至全国曲艺界 长期关注。 现在豫西南流行的曲艺多数已经进入全国或全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要使各曲种得到有效的保护、 继承和发 展,就必须认真研究南阳曲艺的艺术特色。 概括说来 ,豫西南民间 曲艺具有以下特点 : 一、丰富性 豫西南文化的包容性使这里的曲艺艺术兼容并蓄 , 广泛吸纳 , 形成了豫西南民间曲艺特有的丰富性。 这种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 曲种众多。豫西南流行的曲种有大调曲子、 三弦书、鼓词、 槐书、锣鼓曲、故事、善书、河南坠子、评书、渔鼓、蛤蟆嗡、 莲花落、相声、快板书等。多曲种在南阳地区呈现出百花齐放、 互相竞争、互相补充的良好生态环境。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南阳曲种有“坐唱”的表演形式 , 如 大调曲子、三弦书、评书、故事、鼓词等 ; 有“站唱”的表演形 式, 如相声、鼓词、道情、数来宝、快板书等 ; 有走唱的表演形式 , 如莲花落、蛤蟆翁等。 同时, 在一种表现形式中还分为多种类型 , 如大调曲子和河南坠子就有单口唱、群口唱、对口唱、一人唱众 人和等表演形式 ; 大调曲子雅派的表演形式为坐唱 ( 说), 俗派的 表演形式则多为站唱 ( 说 ), 演唱时还加上表演动作 ; 三弦书的表 演又可以分为单人表演、二人表演、三人表演。单人表演一般为 坐唱;二人表演时 ,一人坐唱,一人站唱;三人表演时 ,一人坐唱, 二人站唱。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充分满足了民众多样化的欣赏需 求。 曲艺内容和艺术语汇丰富多彩。 豫西南民间曲艺在长期发 展过程中 , 不断借鉴、吸收、融合外地曲艺的内容、唱腔、艺术 语汇,进而丰富发展自身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例如, 豫西南民间曲 艺的重要形式――大调曲子 ,原本是形成于开封的鼓子曲 , 在清 代乾隆时期或更早的时期流传到南阳 , 南阳民众为这种演唱形式 注入了大量的内容 , 也吸纳了更多的表演语汇和音乐语汇。南阳 石桥镇鼓子曲爱好者王庚轩于光绪四年 (1878) 前后从北京带回 13段子弟书《露泪缘》 ,与大调曲子曲友共同弹唱 , 成为大调曲 子长期保留的“红楼”曲目。王庚轩还借经商之机 , 到安徽、湖 北、陕西、四川等地 ,广泛采集各地的曲目 ,纳入大调曲子 , 把外 地说唱的音乐素材融入大调曲子 , 使大调曲子的内容和形式更加 丰富,而石桥镇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曲子演唱中心 , 不少人前来 切磋学习。又如三弦铰子书是南阳地区流行的重要曲种 , 在长期 流行的过程中 ,广泛吸纳其他艺术的艺术语汇 , 形成了自己丰富 的表演体系。表演讲究“科、脱、闪、颤” , 还要掌握“身、法、 步、眼”。“科”是指表演动作 , 如笑科、打科、见科等 ;“脱” 是指说书人在说书过程中跳出本我而进入故事角色 ; “闪颤”是 指表演技巧 , 即表演者进入角色 ( 第一人称 ) 要自然 , 跳出 ( 说书人 的说白或第三人称 )角色要利索 ,不拖泥带水 ; “身”是指表演的 身段 ,如武段子英雄人物的亮相、 扎架等; “法”是指表演者要口 齿清晰 , 说白、演唱的咬字吐词要有弹力 (即戏曲中的“喷口” ), 也就是指嘴皮子功夫 ; “步”是指表演区 , 三弦铰子书演员在伴 奏的右侧(从对面看), 表演范围只准在向前三步或后退三步的地 方, 不能超出范围 ,此即所谓的“三尺禁地” ;眼”是指演员用眼 神来表达思想感情 ( 除声音上的喜怒哀乐表现外 ), 这也是表演中 很重要的一环。由此可见这一曲种表演手段的丰富。 二、农民化倾向 任何一种艺术 , 其叙述方式和艺术风格总是由创作者和接受 者共同决定的。豫西南曲艺的受众基本是农民 , 这种受众规定了 曲艺艺术的农民化倾向。 豫西南曲艺的农民化倾向具体表现在以 下四个方面 : 用农民化的心理、 眼光看待生活。 也就是作品对生活的描 述和表现是经过农民心理过滤的 , 带有农民的理想。这样农民观 众才能够体验 , 才能感到亲切。例如《卖丫环》中丫环对老妇人 说的一段话 : 丫环说: “卖俺往西还往西 , 十间房子九间低。里头坐个老 ‘爪子 ,陕西人 ,好生意,一下河南做买卖 ,发财一定转回归。 觅 骡把儿,带伙计,叫伙房与俺做着吃 :烙油馍 ,杀小鸡 ,你来看俺吃 好的,眼气死你个老东西 !” 再如三弦书《两家亲》 : 李老婆回到厨房内 ,烧起了小锅滋啦啦啦啦 ,炒茄子,拌黄瓜 , 煎豆腐,调豆芽 ,凉面条子鸡蛋花 ,桌子上满满地摆了一扑拉。 这些关于吃的描述 ,是农民心目中的理想饭食 , 更是豫西南 农民的理想饭食。豫西南曲艺反映农民的理想当然不限于吃喝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