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德庆学宫的保护与德庆儒学的形成发展.docx

略论德庆学宫的保护与德庆儒学的形成发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略论德庆学宫的保护与德庆儒学的形成发展 德庆学宫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岭南现存最古老的学 宫。它在历史上与岭南儒学的形成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德庆县位于西江中游北岸,古称端溪、康州等,建制于汉元 鼎六年(公元前 111 年),距今 2100多年。钟灵毓秀,人杰地 灵。儒学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蕴丰赡。宋时升为岭南望郡后, 诏置学宫(文庙),儒学敷播蔚盛,才人辈出,遂领引岭南西江 儒学之风骚。 一、德庆学宫的发展奠定了儒学的郁兴 (一) 历史上的德庆学宫 德庆的儒学历史悠久。 汉时即有辟荐邓盛, 唐时有天佑元年 甲子( 904 年)进士李谨微。但德庆儒学作为官学最早应是晋康 郡学,当在南朝天监四年 (505)。《南朝梁会要 . 文学. 州郡学》: “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同时,据《历代职官表》卷五 十一《学政》载,官品十八班内有广州文学从事,交州文学从事 的设置。由此可推知德庆旧官学的创始年代。 历史上的德庆学宫,是始建于宋大宗祥符四年( 1011 年), 诏置康州孔子庙, 将其建在子城东五里的紫极宫故址上, 元丰四 年( 1081)迁今所。绍兴元年( 1131 年)十一月,诏升康州为 德庆府,德庆学宫为德庆府孔子庙。 德庆学宫(孔庙)自创立以来, 历朝地方统治者都极为重视, 把它视为“人材之有无,学术之纯驳”的根本。因而爱护有加, 屡有修葺:庆历三年,知府事李仲求重修;元丰四年,迁今所; 元大德元年,教授林舜咨重建大成殿、两庑,殿后建尊经阁—— 弘治三年, 知州王淮重建尊经阁——康熙五十六年, 知州张安鼎 修大成殿—— 要之,传承文明,薪火相继。历朝地方有司基于对“万世师 表”的尊崇敬仰, 对德庆学宫重视保护, 促进了德庆学宫 (孔庙) 成为儒学文化的载体而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 (二)德庆儒学的郁兴 自隋末启轫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制度后, 到了唐朝臻趋成熟 完备,此后成为中国历朝封建统治者简拔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手 段。在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下, 德庆的人才培养历代都有成就。 “自 晋康称郡,文学大新。”(《德庆州志 . 学宫. 议道堂记略》)而 随着德庆学宫的创立发展, 为德庆儒学“人士彬彬奋起, 蜚声腾 茂”创设了沃土摇篮, 使德庆儒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自创学 至宋景定,自景定至明永乐,士之登巍科跻庑者,代不乏人。” (郭斐《复建学宫记略》)而自德庆学宫创建后,举进士者竟达 13 者,举人者 90 多人。德庆儒学的郁兴由此可见一斑矣。 二、义学、书院的蔚盛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德庆学宫作为培养儒学人才的官方教育机构, 其成就是世人 共睹的。然而,与它并行蔚盛发展的书院、义学,由官方或乡绅 设办,同样为儒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而展示出特有的 魅力。 据《德庆州志》载,德庆的书院首推宋时熙宁元年( 1068 年)著名理学大儒周敦颐任广东提点刑狱时前来德庆视察慕游三 洲岩。端溪令许鉴便仰圣周风,于岩畔建廉溪书院纪念,遂为书 院、义学之滥觞。由宋迄清,竟有书院及各种义学(社学) 30 多间。这些书院、义学的繁荣,有力促进了德庆地方儒学的大发 展。金林乡为当时德庆的大乡,自兴学在民成俗,民醇俗朴,风 气近古, 成为彬彬人才聚薮之地。 就在金林乡社学兴建三十年后 重修的道光十二年(壬辰),便有李狄龙、梁维城并晏鹿鸣(中 举),其后,甲午次科又有陈鸿安又晏鹰扬(中举)。戊寅(嘉 庆 23 年)、壬午(道光二年),文武继起,后先辉映。又如, 自元丰间转运使李熙载在城北二里的郎冈建贡院以来几百年间, 使得民风因文教为之转移, 从而使其时“德庆人文薮也, 钟香山 之灵,环端水之秀, 英才辈出。 ”特别是清代, 自实行试院以后, “文学日盛,侧间岁科两试,应考者八百余人。”如此皇皇儒学 队伍,蔚为大观。由是观之,继德庆学宫后义学、书院的迅速崛 起蔚盛,的确为儒学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功用。 三、德庆儒学的敷播演绎为古代西江流域的教育中心 中国古代的学校自殷商创设辟雍为滥觞, 至孔子开启私人讲 学之风尚,形成家有熟,乡有校,党有庠,国有序的发展格局。 历代郡、州、县均设置州学。 汉唐宋以来, 时有兴盛, 时有消竭。 但是,在德庆学宫创立前的北宋淳化年间( 990—994 年),康 州已获准特置官学,出现了方烈、林晓两位专任教授。这比孔子 仙乡山东曲阜于大中祥符二年( 1009 年)才立官学还要早 10 多 年。稍后有封州学(封川县学)、康州学( 1040),新州学(新 兴县学, 1017—1021 年)。北宋庆历四年( 1044年),因有胸 怀“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理想的范仲淹之请, 诏 诸路州军监,各令立学,并且规定有求学者二百人以上的,准许 更置县学,开始设置教授。如封州学、端州学各有教授 3 人。政 和年间( 1111—1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