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培训讲稿:古都北京的水脉与文脉.docVIP

干部培训讲稿:古都北京的水脉与文脉.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都北京的水脉与文脉 视频 一、曾经的水乡——水清木华育京城 首都北京从华北大平原上一个小聚落,发展到如今规模的国际化大都市,不仅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因素逐步演变、发展的结果,也与其区域内的河湖以及周边的水系所提供的水环境基础密不可分。北京城市发展的每一步进程、每一个转折,都与水环境的改变息息相关。水利开发和水环境的改造,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如今北京城的每一块水域、每一条河流,都是人类改造的结果。因为这个城市地位和功能的特殊性,北京历史上的水脉经历了引水灌溉、引水筑城、移城就水、凿渠济漕、避洪开源、集水造园等一系列改造,这些改造始终围绕着都城布局和首都功能的指导思想。其中一些重大的水利工程对北京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造就了古都北京独有的空间格局,还和古都文脉的延伸密切关联。在特定意义的改造中,北京城市水系构架不再是单纯的环境基础,而是成为符合其城市性质和功能的文化构架,更多地体现了城市发展的结果。 我们今天来追溯北京城市的水脉变迁,一是要思考水和城市的相互影响,尤其是作为一个都城的特殊发展需求,与水脉变迁之间的历史关联;二是要探讨都城的水脉对文脉的塑造和影响,对古都文化风貌的构建作用。 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北京的水系。这是北京水系图,我们能看到看到北京是三面环山。 ? 这是北京五大水系的示意图。蓝色的线条分别代表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北运河水系、蓟运河水系(平谷的泃河)和拒马河水系(西南房山西南的小清河、大石河)。这五大水系是近代海河流域根自形成的,在历史上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这是两汉时期北京地区主要河道的情况。两汉时期的永定河是沿着古高梁河河道(也称三海大河河道)穿城而过。潮白河水系和北运河水系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再看看北魏时期的情况。根据《水经注》复原的河道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永定河是从蓟城(战国时期燕国所在地,即北京地区)的南北分流而过。潮白河水系也是和北运河连在一起的。 通过这四幅图,可以得知北京市城区和周边水系古今对比的情况。那中间发生了什么? 历史上北京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曾经的水乡培育北京城成长、壮大,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河多。刚才图上的是几条主要河流,在北魏的《水经注》中记载的河流有200多条。当时北京在山涧河谷水网密布,沼泽、草甸等资源非常丰富。 第二,湖多泉多。元明清时期文献中记录着很多北京地区的湖泊湿地,如:丹棱沜(今海淀区大部分地区)、“下马飞放泊”(今南苑地区)、金盏儿淀、顺义区东北部的母猪泊、昌平西部的一亩泉、玉斗潭、延庆县的养鹅池、通州的延芳淀。 成群的泉眼也是随处可见,除了金代已经声名显赫的玉泉山外,还有《大明一统志》当中记载的百泉溪(位于今丰台一带):“平地有泉十余穴,汇而成溪,东南流入柳村河”,也就是现在凉水河的上源地区。其所在的地名又叫“水头庄”(今丽泽桥一带),当时也是湿地成群的一片地。这里还有些故事,比如:元代有个和尚想做好事,他觉得城南总是积水成洼、道路泥泞不好走,所以年复一年不停地抬土、填水洼、铺路,但是做了好几年都没有成。当时还有一首《南城俚歌》赞颂这个和尚。《日下旧闻考》中记载,海淀巴沟一带的万泉庄在清朝乾隆时期还有28处泉眼,直到80年代以后才逐渐消失。还有“三山五园”(万寿山、香山、玉泉山和颐和园、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以前都是湿地和园林。 第三,北京早年的河流有航运之利。1971年在内蒙的和林格尔县发现一座东汉墓,墓中有一幅壁画,壁画中墓主人率众多车骑浩浩荡荡行进在桥上,那个桥题的是“居庸关”三个字。而桥下流水汤汤、碧波翻涌,有轻舟相随。居庸关桥下是关沟,而画中显示关沟的水量在东汉是可以通船的,这反映了当时的水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三年上谷郡太守王霸上书朝廷,说要守好边关,同时要跟匈奴和好,为了给边关供应粮食,保证后方稳,可以从温水漕运送粮食过来。温水是什么水?这个问题很多学者也有争议,有的说“温”字是“湿”字的转恶,恶就是写错了,“湿”就是灅水,即永定河;也有的说温水就是温榆河。不管是温榆河还是永定河,都说明了北京旁边的这两条河在东汉时期是可以行船的。隋朝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永济渠也是沿着潞河(今北运河)、桑干河的北脉(今永定河),分别流经蓟城(战国时期燕国所在地,即指北京地区)的南北。《新唐书》中也有记载,一个驻守幽州的运粮官,“作漕舻转粮自桑乾水(现永定河)抵卢思台,行八百里”,因冬天河水结冰贻误了战机,因此被罢官。这些文献记载的事实都反映在古代时,北京周边的河道具有航运功能。另据考古发现,在清泉河(今凉水河)附近有唐末到五代时期的木船,以及大量的辽金时期的瓷器、瓦片、碎片等,这些发现也是一个佐证。 第四,地下水丰富。一直到清末、民国时期,北京城用水还主要依赖水井。在自来水没有大量推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一帆风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32143125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