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分析
一、“了”的语法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 “了”是一个助词。 它既可以作动态助词也 可以作为语气助词。 它通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表示动作或 变化已经完成; 也可以用在句子末尾或句中停顿的地方, 表示变 化或出现新的情况;还可以表示主张认识想法有所变动等。 “了”的用法是很复杂的, 不少留学生都觉得对“了”的学习是 很难的,下面我列举一下“了”在句子中的主要的集中用法来说 明“了”的语法意义。
(一)“了”作为时态助词 “了”作为时态助词,用于动词后面,动词后面有宾语。表 示动作的完成。 例如:1. 我看了一集电视剧。 2.小红唱了一首歌。
(二)“了”作为语气词
“了”作为语气词, 通常用于句末, 表示出现一种新的情况。 例如: 1.快上课了。 2.春天了。
二、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类型 依照以上的各种类型句式与“了”结合后的语法意义, 并结 合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进行教学后, 学习者可以初步建立起来语 言规则系统,即中间语言,但由于“了”的语法意义比较复杂, 所以留学生在使用时出现的偏误比较多, 而其造成偏误原因也是 多方面的。
为了能够清楚的分析留学生在使用“了”的时候所出现的 偏误, 我以北京语言大学的中介语语料库为搜索范围, 随机搜索 了 100 个错句, 并进行了数据统计, 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常见的偏 误类型,见下表:
(一)“了”的误加 误加也称多余, 是指在不应该使用某一词语或某种句法成分 的时候使用该词语或者成分。以下是虚词“了”误加的情况:
1.否定句中“了”的误加
汉语“动词 +了”有否定形式,即“没 +动词/ 形容词”,如 “来了”的否定形式是“没来”,而不说“没来了”。 [1] 而留 学生经常会把汉语的“了”和外语当中的过去时相混淆, 如果要 说明过去的某个时间没有发生某事,动词是一定要用过去时的, 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在否定句中的动词后加上 “了”。
*昨天他没去了学校。(加 * 的是有偏误的句子) 昨天他没去学。
2. 包含经常性状语的句子中“了”的误加 在有“了”字的句子中如果有表达经常性的词语, 即使要说 明的是已经完成的动作, 动词后面不应该加“了”。 这里的经常 性和完成性是相矛盾的, 不能同时存在于一个句子当中。 这类表 示动作的经常性、重复性的副词或时间词主要有:经常、时常、 常常、不断、不时、每时、每天、每星期、每年,等等。
*在国内学习的时候,她常常看了中国电影。;在国内学习 的时候,她常常看中国电影。
(二)“了”的缺漏 缺漏,也称缺失或者缺省, 是指在词语或者句子中缺少了某 些该用的成分。这里面主要谈的就是虚词(了)的缺失。
“动词 +了”表示预计完成, 不独立成句, 往往有后续小句, 表示前一动作完成后再发生后一情况,如: * 你吃饭再去上学。 你吃了饭再去上学。
这类句中“了”放在第一个动词后, 这里的“了”用在动 词之后表示动作的完成。
(三)“了”的 误用
由于对“动词 +了”研究成果的限制,“了”的使用条件比 较复杂。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缺乏足够的语料的情况下, 很难在短 时间内建立关于“了”的语言系统。学习者把“动词 +了”的格
式理解为“完成”, 并在实践中大量使用, 出现偏误是难以避免 的。
下边句子中, 前边的动词都表示后一个动词的行为方式, 并 不表示前边作结束后再出现后边的动作。 不是说“妈妈”“笑” 的动作结束以后再“说”; 不是“小林”“端”的动作完结或发 生以后,再接着“走”。实际上,前边的动词表示的是一种伴随 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不用“了”,而是用“着”。
*妈妈笑了说,跟你开玩笑呢。
*小林端了茶走过来。
(四)“了”的错序 错序,又称错位,是指句中的词语或者成分位置不当。语序 和虚词是汉语中重要的语法手段, 也是汉语与其他语言有较大差 异之所在,因此学习者的错序偏误非常普遍, 尤其是虚词“了”。 如结果补语句中“了”的位置错误。
谓语动词后带结果补语, 并且宾语为一般名词时, 结果补语 在结构上同中心语结合得很紧, 动词和结果补语之间不能加别的 成分。所以,在动词后不能加“了”,“了”应放在补语后,即
“ V+结果补语+ 了 +宾语”的格式。
*我们写了完作业。
我们写完了作业。
三、留学生使用“了”的偏误原因分析
(一)留学生母语的干扰
汉语作为以其他语言为母语的留学生的学习对象, 在第二语 言习得过程中学生的母语将影响他们学习汉语, 这是语言学的传 递效应。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似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有益 的、积极的影响叫做正迁移, 它能促进学习者对外语的掌握与运 用;反之,母语由于其与外语的相异成分而对外语习得产生的不 利的、消极的影响叫做负迁移。例如英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 往往依赖于形态
变化来表示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