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留守儿童教育难点问题探究
留守儿童 , 可分为“代管留守儿童”和“隔代管留守儿 童”两类。这些孩子由于缺少父母关爱和教育缺失 , 产生了困惑、 孤独、焦虑、淡漠、自卑、失望等心理。此外 , 有的外出打工的 父母,为了减轻家里老人的负担 ,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就读 , 一些 在校寄宿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 对集体生活不适应 , 又增加一 重心理压力 , 对他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对这些孩子如何进 行思想品德教育 , 便成了学校的难题。
就笔者所任教的覃塘小学来说 ,在校生 1661人, 留守儿童占 了近 600人, 其中寄宿留守儿童 563人。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 题、新特点 ,学校的主要做法是 : 建立“留守儿童”之家 ;优化 “家庭”环境 ;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 结合农村及学生实际 ,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 , 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 开辟心理辅导站 ,进行个 别心理疏导 ,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 纠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差 ;此外, 启动“校讯通”——家校联系热线 , 倾情关爱 , 细心呵护 , 让学生 从“心”开始 ,通过热线向远方的父母报平安、 报进步、提要求 , 从耐心转化中让孩子得到父母关爱、 鼓励和赏识 , 从而缓解压力、 解除心理问题 , 重回课堂学习 , 确保学生“一个不能少”。
一、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当前, 留守儿童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学生对“留守儿童之 家”的“家庭”观念增强了 , 他们宽容理解 , 乐观大方 , 融洽相处 , 团结友爱 ,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互相帮助,全校留守儿童 600多 人, 每年学生辍学率均为 0; 二是学生自理能力增强了 , 自己的事 自己做 ,不用别人代劳 ,并且培养了一大批“小主人” ,小主人们 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保护好自己。四年级 (1) 班留守儿童走读 生杨某 , 在“五小”主题活动演讲会上说 : “现在家里只有奶奶、 我和弟弟 ,我要当好小主人 , 样样家务我都能做 ,尽量减轻奶奶的 负担 ,让爸妈放心工作。”这些孩子经过“家”的教育与和谐环 境的熏陶 ,思想意识升华了 , 对小主人的理解加深了。
最近, 辖区村校龙岭小学成立了“广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之 家” ,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活动 , 用爱真正为留守儿童撑起 一片蓝天。龙岭村共有留守儿童 204 人, 由于他们的父母外出打 工,致使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 很是容易出现心理障碍 ,一些学生甚 至误入歧途。
二、责无旁贷地担负起留守儿童教育重任
前年 5 月初 , 在覃塘区覃塘镇和当地妇联的大力支持下 , 全 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在覃塘镇龙岭小学成立 , 为留守儿童营造了 第二个温暖的家。学校为这个“中心”先后共计投入了 5 万元 , 完善设施设备 ,添置书报和崭新电脑 , 满足了留守儿童的学习需 要。学校每月坚持开展留守儿童文体活动 , 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 形成团结、协作、友爱的意识 , 克服自卑、孤僻、不合群等心理 障碍。陈某姐弟俩原先独来独往 ,参加文体活动后 , 性情变得日益 开朗活泼 , 在“六一”节学校歌手大赛中 , 姐弟俩分别取得第三
名、第五名的好成绩。
三、当好义父义母 , 给留守儿童补回“爱” 日夜思念父母的孩子 , 最需要爱的呵护。全校 32名教师成为 留守儿童的义父义母。他们分别与 204 名留守儿童“认亲” ,让 留守儿童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172 名留守儿童因离家远 , 学校就 聘请 2名厨师专为他们煮中午饭 ;李某等 106 名学生家庭贫困 , 学校全为他们解决了早餐费用 ; 每逢节假日 , 曾老师就请学生郭 某到家里聚餐 ,一手教她切菜炒菜 ,打理家务 ,让她有了一颗感恩 的心。今年 3月 7日,学生岑某家庭突遭变故 ,赖老师当即拿出 630 元积蓄帮她渡过难关。
四、爱心接力 , 呵护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学生郭某刚出生时母亲就离她而去 , 八岁时父亲因病去世 , 无奈寄居在一族人家里 , 遭遇凄惨 , 精神几乎崩溃。覃老师了解到 此事后,彻夜难眠 ,几经周折终于在村里的敬老院帮她找到了一 个“家” ,吃住在敬老院里。覃老师每天坚持到院里看望她 ,让她 感受到了母爱与亲情。从此,经常听到了她欢快的笑声 , 看到了她 活跃的身影。到三年级后 , 黄老师、郭老师先后接过“接力棒”, 把伟大的母爱倾注给郭某 , 帮助她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在 敬老院的“家” , 她主动帮助老人打水、洗衣服、打扫卫生。尽 管她穷得叮当响 , 每次学校组织捐款献爱心 ,她也毫不犹豫地捐 出过年时好心人给她的压岁钱 , 几年下来 , 她捐出的钱就有一百 多元。如今郭某已升到中学就读 , 但我们呵护留守儿童的爱心接
力仍在进行着。
(责编 施夏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