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一)导入: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春暖花开时,他为我们留下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唯美诗句;春雨润如酥时,他为我们吟诵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哲理名句;登临泰山时,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壮志凌云;看到国都沦陷时,他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催人泪下。请问他是谁啊?——杜甫。 (二)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背景介绍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中,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公元760年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的浣花溪边盖起了一间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了解“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检查字词 (1.指名读字词2.不会的自此查字典,在书上做标注3.齐读字词) 怒 号háo 挂 罥juàn 长 林 梢 cháng 庇 护 bì 突 兀wù 布 衾qīn 三 重 茅chóng 沉 塘 坳ào 飘 转zhuǎn 俄 顷qǐng 丧 乱sāng 广 厦shà 见 此 屋xiàn (三)聆听范读明节奏(过渡语:学习诗歌离不开诵读,我们在读诗歌时,要注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情感)1.接下来我们一起听一下范读,注意节奏和重音,可在书上作适当标注,也可小声跟读2.听读后,学生自由读课文3.齐读课文) 白板出示: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韵脚读出延长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四)反复朗读描诗境 清人陶虞开在《说杜》中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你在本诗中读到了哪些画面?请为各幅画面拟写小标题(试用四字成语) 方法提示: 反复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四个画面:秋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祈求广厦 (五)逐段吟读品字词、悟诗情 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首诗歌的语言也堪称典范,请同学们深入字里行间,品味语言,圈点勾画作批注,可就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写下你的感悟。 请以“___字/词/句用得好,我从中读出了____________”的句式来赏析。 教学预设: 秋风破屋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 群童抱茅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的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的穷苦人;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