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回流冷凝器 按冷凝器与塔的位置,可分为: ? 整体式 ? 自流式 ? 和强制循环式。 再沸器工艺设计 一 . 再沸器的类型和选择 立式 : 热虹吸式 强制循环式 卧式: 热虹吸式 强制循环式 釜式再沸器 内置式再沸器 立式热虹吸: ▲循环推动力:釜 液和换热器传热管 气液混合物的密度 差。 ▲结构紧凑、占地 面积小、传热系数 高。 ▲壳程不能机械清 洗,不适宜高粘度、 或脏的传热介质。 ▲塔釜提供气液分 离空间和缓冲区。 卧式热虹吸: ▲循环推动力: 釜液和换热器传 热管气液混合物 的密度差。 ▲占地面积大, 传热系数中等, 维护、清理方便。 ▲塔釜提供气液 分离空间和缓冲 区。 强制循环式 : ▲适于高粘度、 热敏性物料, 固体悬浮液和 长显热段和 低蒸发比的 高阻力系统。 釜式再沸器 : ▲可靠性高, 维护、清理方便。 ▲传热系数小, 壳体容积大, 占地面积大, 造价高, 易结垢。 内置式再沸器: ▲结构简单。 传热面积小, 传热效果不理想 。 ? 釜内液位与再沸 器上管板平齐 ? 管内分两段: ? L BC — 显热段 ? L CD — 蒸发段 二 . 立式热虹 吸式再沸器管 内流体的受热 分析 三 . 设计条件 ? 流体 管程 — 釜液 。蒸发量、温度、压力 壳程 — 加热蒸汽或热水 。冷凝量(热水流量)、 温度、压力 ? 物性参数确定 蒸汽压曲线斜率的确定 四 . 设计步骤 ? 估算传热面积,进行再沸器的工艺结构设计 ? 假设再沸器的出口气含率,核算热流量 ? 计算釜液循环过程的推动力和流动阻力,核算出口气 含率 估算设备尺寸 1. 计算传热速率 (不计热损) ) ( 1 2 t t Cp m V V Q c c c c b b R ? ? ? ? ? ? 2. 计算传热温差 b m t T t ? ? ? b b b d b b b d m t T t T t T t T t ? ? ? ? ? ? ? ln ) ( ) ( T: 壳程水蒸气冷凝温度 T d : 混合蒸汽露点 T b : 混合蒸汽泡点 t: 釜液泡点 ? :物流相变热, kJ/kg, V: 相变质量流量, kg/s, b-boiling, c-condensation 3. 假定传热系数 K 查表 3-15 ( p.91 ) 有机液体 - 水蒸汽 570-1140 W/ ( m 2 · K ) m R t K Q A ? ? ? 4. 估算传热面积 5. 工艺结构设计 选定传热管规格、单程管长、管子排列方式 计算管数,壳径,接管尺寸 管规格: φ38 × 3 、 φ38 × 2.5 、 φ25 × 2.5 ? φ25 × 2 、 φ19 × 2 参见 p61 表 3-2 ? 管长 L : 2000 、 3000 、 4500 、 6000mm ? 计算管数: L d A N T 0 ? ? 0 ) 3 ~ 2 ( ) 1 ( d b t D S ? ? ? T N b 1 . 1 ? ? 壳径 D S : ? 正三角形排列: ? L/D S 应合理 — 约 4~6 ,不合理时要调整 卷制壳体内径以 400mm 为基数,以 100mm 为进档级。 ? 接管尺寸,参照 p92 页表 3-16 五、传热能力核算 1. 显热段传热系数计算 K L (1) 设传热管出口处气含率 x e (< 25% ),计算循环量 e b t x D W ? 0 s W G ? T i N d s 2 0 4 ? ? D b : 釜液蒸发质量流量, kg/s W t : 釜液循环质量流量, kg/s S 0 : 管内流通截面积, m 2 d i : 传热管内径, m N T : 传热管数 ( 2 ) 计算显热段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