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铭旌:创出新人生.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涂铭旌:创出新人生 88岁的涂铭旌院士已经有了3次“白手起家”搞“双创”的经历。第一次响应国家号召赴西部“拓荒”,给著名材料专家周惠久院士当助手,60岁时第二次和80岁时第三次创新创业,则完全靠自己从零开始搭建平台。 涂铭旌1928年出生于重庆市九龙坡区,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饱尝艰辛,他立志要抗日救亡、科技救国。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科技救国”梦?涂铭旌一边念书,一边去工厂寻求答案。1949年,他在上海工具厂见识了生产锋钢的全过程,在上海纺织机械厂学到了渗碳淬火硬化钻头的工艺。这些只有在车间和生产线上才能学到的技术,激发了涂铭旌对材料工艺的浓厚兴趣。两年后,他完成了10万字的本科毕业论文《钢的热处理》,这成为国内第一本有关钢铁热处理研究的专著。 1958年,而立之年的涂铭旌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北,参与筹建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在西安交大的30年间,他作为主研人员跟随周惠久院士从事金属材料研究,并和周惠久共同创立了金属材料强度理论。1988年,涂铭旌作为主研人员的“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荣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涂铭旌年届花甲。他没有像许多同龄人那样“到点退休”,而是决定转向功能材料研究,利用四川攀西地区丰富的稀土钒钛资源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在辞别自己参与创立的西安交大金属材料及强度国家重点实验室后,60岁的涂铭旌受聘担任成都科技大学(后合并组建四川大学)“一穷二白”的高新技术研究院的院长,这是他人生中的二次“创业”。 同样是从零起步,他先后指导或主持了“镧镨铈混合稀土在冶金和机械行业中的应用研究”“利用四川混合稀土制取贮氢合金规模生产关键技术”“室温磁致冷材料开发”等多项重点研究。他领衔学科先后获得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授权点、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专业博士授权点,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涂铭旌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1年,耄耋之年的涂铭旌受聘为重庆文理学院教授和设在校内的重庆市新材料应用研究实验室主任。“80岁高龄再到一所‘二本’高校从零起步,还能干出什么名堂来呢?”许多人都为涂铭旌捏了一把汗,但涂铭旌不为所动。实验室建设期间,他常常顶着重庆夏天的烈日,整天泡在工地上,晚上回到宿舍又开始筹划学科建设。8年间,他先后主持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实验楼、6000平方米的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基地,领衔建设了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微纳米光电器件协同创新中心、重庆市高校微纳米材料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组建了40余人的高层次科研团队。他带领重庆文理学院的科研团队主持了1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合作项目,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10项,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 涂铭旌在实验室仍精力充沛,谈起“双创”更是精神倍增。他说:“‘科技报国’的根本就是创新创业。一个以‘科技报国’为己任的科研工作者,只要国家有需要,在什么地方都能搞‘双创’;只要社会有需要,在什么时候什么年纪都能搞‘双创’。”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