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知乎看社区类产品满足了用户哪些心理需求?
在正文之前,先提三个关键词:社区、社群、社交。虽然都带了个 社“”字,但本质上区别是
比较大的,如果不搞清楚,在产品设计中,很容易走到另一个方向。
引用知乎作者 张亮“ -Leo 对这三者的形象化解释:”
社区:你、我、他住在同一个小区,我们构成了一个社区,尽管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
,你不认识他。
社群:你、我、他住在三个不同的小区,他是一个领袖,我们都跟他混,唯他马首是瞻,
我们仨构成了一个社群。(突出意见领袖的重要性。如:活跃的 QQ 群、微信群必然有一个
牛逼的群主或核心人物)
社交:你、我、他在酒会上认识了,我们交换了名片,发现我和他有很多可以合作的点,
我和你有很多共同爱好,于是我经常去找他谈生意,找你去自由行,这行为叫做社交。如:
微信、 QQ 、陌陌。
简单来说,社区是以内容为中心,划分各种话题,用户可以简单直接的找到感兴趣的内容。如:
知乎、豆瓣、贴吧等。
马斯洛理论指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为 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
自我实现需求。如果说微博、微信等 SNS 产品是满足了人的社交需求的话,知乎等问答社区也满足
了更高两个层次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本篇以 知乎“ ”为例,说明社区类产品满足了用户哪些心理需求。
1. 归属感
有时你唾沫横飞的跟好朋友聊个新的 idea 或分享一些自己的所见所闻时,朋友一脸茫然,完全 get
不到你的点在哪里,这样一次、两次、三次之后,可能你就再也不想跟他分享了。一如这个知乎用
户的真实经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是群居动物,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圈子和志同道合的人,需要寻求归属感。
而知乎的话题功能,恰恰满足了用户这一心理需求。
2. 成就感 虚荣心
当你写了一篇文章,给某平台投稿,第一次,被小编拒绝了;第二次,又被拒绝了,于是你修改后
又投稿了第三次,通过了。哎呀,这下你好开心,好有成就感,然后奔走相告。
这是相当直白的知友的回答。
满足用户的成就感与虚荣心几乎成为大多数社区类产品发展的必备基础,粉丝数、点赞数、感谢数
,被邀请回答、被选为热点话题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迎合了用户的这些心理。
3. 比较心理
比较心理即攀比心理,一般由于好胜心、自尊心比较强,会不自觉的与别人进行比较。
最典型的就是,父母眼里的好孩子总是 别人家的“ ”,这其中就存在着比较心理。线下的社区中存在
这种情况,网络的虚拟社区中也是如此。
还有知乎的编辑推荐、热门话题、热门收藏等,别人的能成为热点话题,为什么我的就不行呢 …
4. 展示欲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 微信公众平台的 slogan
人们通过网络平台来塑造自己,给自己贴标签,树立个人威信。不论是跳槽、升值、加薪,或是做
个牛逼的斜杠青年(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人),拥有好的自品牌都是个加分项。
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始动力是什么呢?是展示欲、主动分享的欲望。渴望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和
见解。
5. 求知欲
学习是人的本能。碰到不懂的内容,只要你想弄明白,就会想法设法寻找各种途径来得到答案。 教“
学相长 ”的概念一直都有,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教会别人。
问和答,本身就是对知识的一种梳理,知乎营造的问答社区正好满足了大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6. 从众心理
一个人流鼻血了,用手指捂着,并且向上仰起头。周围有几个人见他仰头看天,不知道他在看什么
,于是也仰着头向天上看,慢慢的周围的人全部都在仰着头看着天空。一会他的鼻血不流了,就放
下手,也不仰头了,发现周围的人都在仰着头看着天空,就问旁边一个人,你们在看什么呀?那个
人说,不知道,大家都在看。
你关注了某知乎大 V ,进到他的主页,看他关注了哪些专栏、话题,不由自主的,你点进去看了下
,也关注了一些 …
在知乎 话题“ ”页的右侧,有个 其他人关注的话题“ ”版块,你是不是也曾不由自主的添加了一些关注 …
7. 懒人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