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语文_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4 PAGE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选自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部分主要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运用了夸张讽刺等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的丑态与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是学生学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同时对于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的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都有很大帮助。 【学情分析】 初四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但理性分析不足。本文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学生容易被其情节和语言所吸引,而忽略对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分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领会本文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 【教学目标】 1. 感受、理解范进的形象及各个人物对比手法的运用。 拓展迁移,培养学生思考、想像、表达的综合能力。 3. 感受夸张讽刺的艺术魅力,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教学重点】 1. 把握人物形象特点及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2. 感受夸张讽刺的艺术魅力,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讨论,围绕一个“变”字生发开来,以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重点分析范进和胡屠户两个人物,并注意处理好与《孔乙己》一文的比较阅读。把握人物形象,感受讽刺的艺术魅力,探究社会意义。这样的长课文尤其要注意精讲,适当的取舍。? 1.提问法:长文短教,提问精而巧,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情境设置法:利用表演、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兴趣,引领学生主动参与。? 3.点拨法: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开启学生智慧,让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自学】? 1. 查阅搜集资料:有关作者吴敬梓、作品《儒林外史》、封建科举制度等相关内容。? 2. 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导入新课? 学生饰演《孔乙己》,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表演中采用了什么手法展现了什么内容?(生答) 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怜的孔乙己的形象,他读了一辈子的书,到老都没有任何功名,所以被人嘲笑,在笑声中走向了灭亡。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已近垂暮之年却中举的范进,看一看,他在中举前后有什么不同的表现,众人们又有什么样的态度,或许你会有许多新的感悟。(板书课题) (此环节打破了老师导入的惯例,让学生自己表演学过的课文,用两个有相似命运的人物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预习检测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课文相关的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哪部书,谁能介绍一下?(生答) 说得很准确。谁能介绍一下作者?知道多少说多少。(生答) 请大家看大屏幕了解一下有关作者、作品的介绍。(投影)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其中,以科举制危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不愿参加考试,憎恶士子们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思想。?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全书中心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与本课有关的小说内容:“范进中举“这个片断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在广州主考两场生员,然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