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困局的伦理思考(论文范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扶老困局的伦理思考(论文范文) 文档信息 主题: 关于“论文”中“哲学论文”的参考范文。 属性: F-0137H1,doc格式,正文3234字。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适用: 作为文章写作的参考文献,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摘取等相关工作。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搞要 2 关键字:扶老;伦理;善;恶 2 1 引言 2 2 “扶老”折射出的伦理道德问题 2 (一)可施助群体的道德探究 2 1. 扶老者凭的是善心和良知 3 2. 不扶者暴露出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3 3. 犹豫者有不同层次的道德考量 3 (二)讹人老人的“恶”的剖析 4 1.嫁祸他人获利的贪婪 4 2.怕拖累子女遭嫌弃的自私怯懦 4 3.无力承担后果而逃避责任的无奈 5 4.不信有好人的劣根性 5 (三)社会道德环境对人的影响 5 2.“比恶”心理的泛滥成灾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 6 论文原创声明(模板) 7 论文致谢(模板) 7 正文 扶老困局的伦理思考(论文范文) 搞要 摘要:摘要:“扶老”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社会问题,它是人间百态的部分缩影,勾勒出俗世众生相,也折射出许多伦理道德问题。笔者试图从可施助群体、受助者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对相关道德问题作一些简单的探析和浅显的思考 关键字:扶老;伦理;善;恶 1 引言 老人摔倒了,扶还是不扶?这个在我们还是小学生时就能够立刻给出肯定答案的问题,这个对很多成年人来说本该不言自明的问题,如今却成了引发全民大讨论的道德难题和热点话题。从若干年前的“彭宇案”到近年的孩子扶老被讹事件,各种沉重的“扶老”版本不断出现,给以“善”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带来莫名的尴尬。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知恩图报、诚实守信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是我们从小就懂得的做人常识,可如今这些美德的信仰正在人们心里逐渐瓦解。透过“扶老”现象,我国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和信任危机便可见一斑。 2 “扶老”折射出的伦理道德问题 “扶老”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社会问题,它是人间百态的部分缩影,勾勒出俗世众生相,也折射出颇多伦理道德问题,笔者试图从可施助群体、受助者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来对相关道德问题作一些简单的探析和浅显的思考。 (一)可施助群体的道德探究 本文中的可施助群体是指遇到老人摔倒并有能力、有条件对其施加帮助的社会大众,包括伸出了援手的助人者、有救助能力但无施救心且无施救行动者、有救助能力也闪现过救助念头却因某些原因而最终未施救者。 1. 扶老者凭的是善心和良知 遇到老人摔倒需要救助时,有一类人出于本能反应就会立即伸出援手去搀扶。这种表现就是善。尽管有时候也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例如紧急救助中发生失误造成被救者的二次伤害等,那也不能否定其善的价值和意义。因为扶老者并没有法定或约定义务,他们的搀扶、救助完全凭的是恻隐之心和朴素的良知。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意思是说同情之心就是仁慈的开始。这是孟子性善论的依据之一,也是其学说的基础所在。孟子还认为恻隐之心是人之固有的。不管质朴的良心或恻隐之心是先天固有的,还是后天教化的,它都是人性中的闪光点,更是人们行善的内在动力。 2. 不扶者暴露出人性的自私和冷漠 有一种人看到老人摔倒是不会上去搀扶或救助的,即便其完全有施救的能力和条件,也不会伸出援手,哪怕仅仅是举手之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这类人的道德理念,这种心理底色及其外在表现凸显的是人性的自私和冷漠。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推己及人的肯定和否定方面,是“仁之方”。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能秉承孔子的忠恕之道行事,那么人性的自私、冷漠便会缺少生发的土壤和成长的空间。 3. 犹豫者有不同层次的道德考量 当遇到摔倒的老人时,还有一类人的表现是在扶与不扶之间犹豫、徘徊,这些犹豫者可以根据道德水平的由高到低分出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想扶却担心二次伤害者,对他们来说救是肯定的,犹豫的多是出于对救助方式的考虑,因而可以说这个层次的犹豫者道德水准是比较高的,属于有爱心和善举的人;二是想过要扶但害怕被讹诈者,这些人从主观意志上来说也是想扶老人的,是善的,但因为一些相关负面事件的影响,对社会缺乏安全感,害怕扶老反被讹诈,所以一般会守在老人身边打电话通知其家属、或者报警寻求官方帮助、或者先找好证人再出手救助,他们行动上有所保留是可以理解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明智的;三是想扶又不想给自己增加麻烦者,这个群体最庞大,其虽善念有所动,却不愿费时费力给自己添麻烦,尤其身边有其他围观者时,责任分散产生的心理效应就会成为他们放弃行善的最佳借口,其道德水平的层次相对比较

文档评论(0)

agui199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