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国际经验与启示.docx

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国际经验与启示.docx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中等收入陷阱”的相关国际经验与启示 ? ? ? ? ? ? ? ? ? ? ? ? ? ? ? ? ? ? 一 中等收入陷阱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一)统计数据显示存在“中等收入陷阱”现象 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任何发展阶段都存在增长陷阱,低收入阶段称为马尔萨斯陷阱,中等收入阶段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同样,发达国家也会面临经济增长长期停滞的可能性。不过,对于我国而言,研究中等收入陷阱问题(成因及其有效对策),则更具有现实意义。 “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依据世行的标准,为人均国民收入在905~11115美元)后,经济发展出现长期停滞的一种状态。其基本含义是:当一个经济体从中等收入迈向高收入的过程中,常陷入前期发展模式既不能重复又难以摆脱的矛盾中,由此出现发展动能转换的“真空期”与产业比较优势的“断档期”,从而造成经济增长陷入长期性的停滞与徘徊。 实际上,“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难题,例如,不少拉美国家(巴西、阿根廷、智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这些国家从此出现长期性的经济增速下滑,一直停滞在中等收入阶段,难以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按人均GDP计算,拉美地区在1974年就已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但目前仍没有走出陷阱的迹象。截至2011年底,拉美地区在中等收入阶段停滞时间平均达到38年,其中,阿根廷达50年。 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也表明,经济增长在人均GDP 7000美元(购买力平价)时出现拐点的概率比较大。在过去的100年里,有40个经济体跨过人均GDP 7000美元(购买力平价)的发展水平,其中有31个经济体在此后平均减速2.8个百分点。 “二战”后,在众多发展中国家中,只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和地区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日本人均GDP在1972年达到3000美元,到1985年突破1万美元。韩国在1980年时人均GDP是1645美元,1983年时是2074美元,到1995年时达到11469美元,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 (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所普遍遇到的发展难题与挑战 1.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经济增长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要素积累的增加,另一个则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前者在于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参与,后者则根本在于发挥内生性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发展初期,只要持续增加要素投入,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但受到要素投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制约,在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后,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明显下降,这时若要维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动力,就需要将增长模式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来实现,而这有赖于技术进步、知识经济与创新活动,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不断增大的作用。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截然不同于劳动力、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供给,技术、信息、知识、教育与制度创新等新要素供给,具有边际投入效益递增的特点。 概言之,伴随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红利“拐点”的到来,发展动力已无可避免地发生了“质”的转变:经济增长只能更多依赖技术、信息与知识等“非递减要素”发挥更大作用,这即是一个经济体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中最核心的挑战。 2.比较优势与投资率不足造成本国产业过早地“去工业化” 一国经济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随着要素价格的攀升,原先低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在低端市场的竞争力下降,面临“更后发”的国家取而代之的风险,同时在中高端市场则由于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本条件的制约,难以与高收入国家竞争。在这种“上挤下压”的环境中,中等收入国家很容易失去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全球化不断推进的环境中,一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持比较优势,尤其显得十分重要。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有比较优势,一方面,能够引来国际资本与技术,带来“干中学”的后发优势,同时也能在满足国内需求之外,创造出更多的外部需求,而使本国的工业化投资具有足够的需求拉动力。相反,丧失比较优势,投资、出口、消费需求都将受到影响,经济增长动力难免就会趋弱。 从相关国家的经验看,比较优势与投资率不足造成本国产业过早“去工业化”,是拉美与东南亚一些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重要原因。以韩国为例,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韩国制造业在全民就业中的比例从15%一路上升到30%;同一时期,韩国投资率从1970年的25.4%一路上升到1990年峰值时的37.5%,此后逐渐回落并稳定在30%左右。相反,有关研究表明:拉美一些国家投资率一直较低、工业在生产与就业中的比重降低,是造成这些国家生产率长期下降、无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比如,阿根廷在1960年时,

文档评论(0)

智慧I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微软售前技术专家持证人

生命在于奋斗,技术在于分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9月10日上传了微软售前技术专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