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webrc协议的冬奥会低延时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docx

基于webrc协议的冬奥会低延时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webrc协议的冬奥会低延时直播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为满足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对场馆本地信号端到端300ms低延时传输的要求,河北网络设计并开发了基于Web RTC协议的冬奥会低延时直播系统。 1 引言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在北京和河北建设覆盖“两地三赛区”的冬奥会专用有线电视服务网,并通过数字方式对指定用户提供服务。冬奥会有线电视专网包括北京冬奥会电视服务系统,低延时直播系统是其中重要的系统之一。 2 需求概述及分析 本系统是基于数字网络环境构建本地低延时直播服务体系,基于场馆局域网网络环境实现超低时延的直播系统,业务需求分析如下:端到端延时要求在300ms以内;信源格式为1080i,SDI基带信号,在每个场馆TOC(技术运行中心)机房内获取信号;平均每个场馆为两套节目;每个场馆内拟覆盖终端数量不超过300;终端主要分布在每个场馆的文字媒体席、混合区及部分运动员公共区域;终端电视尺寸为17寸、24寸两种,雪上项目会部署少量大屏。 3 整体系统技术方案 3.1 总体设计 根据上述需求进行分析,本系统建设需要采用基于数字网络的方式覆盖本地低延时系统,因此在系统设计时进行整体考虑:场馆内本地低延时信号2路,从场馆机房获取1080i的SDI信号输入到编码器,再由编码器输出至本地超低延迟分发节点,然后经过OLT传输至ONU设备中,由机顶盒解码播放,编码后的信号通过有线数字网络分发至馆内电视。系统的整体框架图如图1所示。 3.2 系统逻辑架构设计 3.2.1 逻辑架构图 (1)编码 接收低时延的SDI基带信号,并将其编码为H.264数据(多码率),再把码流发送出去。 (2)流媒体服务器 接收编码后的码流数据,转为Web RTC多码率输出至低延时客户端,实现小于300ms的超低时延播放。 (3)客户端 场馆内终端(机顶盒)通过接入低时延流媒体服务器,实现场馆内本地信号低延时收看。 (4)探针系统 收集客户端的行为信息并进行展现,可以搜索到每一个终端当前的连接状态,包括各环节时延、解码参数信息、播放信息,一目了然地了解每个用户的运行状态。 逻辑架构图如图2所示。 3.2.2 场馆内低延时体系设计 (1)场馆内低延时编码体系 编码器通过接收1080i的SDI信号输入,配置2台超低时延编码器做主备冗余,每台编码器支持4路SDI输入,分别对应SDI信源的主备路信号输出,编码器采用的输出信号如下:H.264格式,码率分为两档,标清档码率4Mbps,分辨率为1280×720、高清档码率8Mbps,分辨率1920×1080。 (2)场馆内低时延分发体系 低时延分发节点可根据不同的终端类型,快速的将用户所选频道的码流推送给机顶盒APP程序,其主要指标如下:采用快速转发的分发机制,确保各终端的接入端到端时延低于300ms;完备的FEC、自动重传和拥塞控制机制,确保适应多种不同的网络条件;根据终端接入网络的状态,为用户调整不同的编码档次,当用户网络带宽出现拥塞时自动降档,当用户网络带宽恢复时自动升档;为用户实现快速频道切换的能力支持,用户切换信号时延低于200ms;提供集群服务,客户端可以在单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切换至另外一台服务器进行拉流,确保整体服务器的可靠性。 (3)低时延终端接收部分 低时延终端节点使用APP进行视频的播放,其主要指标如下:终端具有自适应的Jitter Buffer机制,在网络抖动的情况下,抗干扰能力达到3~4帧;终端采用低时延解码播放的方式,在解码播放环节做到无缓冲机制。 3.2.3 探针系统 探针系统基于终端回传的系统整体网络质量信息,对每个点的传输时延进行精准搜集,可以针对每个终端获得编码侧、传输侧、终端侧的时延进行显示,一目了然地获取所有服务节点的状态信息。 3.2.4 系统日志及告警体系 系统各个环节均设定了故障检测和报警机制,对多个环节进行严密监控,包括编码器的整体运行状态、节点主备工作状态;低时延传输分发体系的工作状态,节点工作状态;针对故障拟采用微信、邮件等方式进行告警。 4 系统关键技术 4.1 超低时延传输技术 为满足端到端低于300ms的整体传输时延,核心超低时延传输关键技术的框架图如图3所示。 (1)超低时延编码技术 超低时延编码器支持逐行及隔行的输入格式,支持H.264等编码格式,每帧编码时延小于20ms,整体编码时延不超过60ms。 (2)超低时延流媒体分发技术 基于Web RTC技术,在收到编码后的码流后,将在不做任何缓冲的情况下将码流传送至接入的终端设备,同时基于终端接入的实际网络情况,低延时媒体服务器通过选择合适的拥塞控制、FEC编码及丢包重传机制实现整体系统极佳的抗抖动性,转发时延不超过

文档评论(0)

lmz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