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小说文本阅读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在三
要素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
一、小说情节的结构要素
结构依靠情节的力量而构成,也可以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小说情节的
结构要素有:
(1) 线索。它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
件,也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
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明线。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易集
中突出。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 暗线的作用:能
够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情节安排更加巧
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2) 情节安排的技巧。基本技巧有照应、伏笔、过渡、铺垫、点题等,常用技巧有悬念法、
误会法、对比法、突转法、抑扬法等。
①悬念: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
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
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②抑扬: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
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③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④伏笔: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
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⑤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
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⑥衬托: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
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⑦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
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⑧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
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
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分析作品结构
1、文段作用
开头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小说);引
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首尾呼
应。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由叙述转向议
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到……,层层深入);前后照应
结尾段:卒章显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戛然
而止,回味深长。
标题: (1)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
(3) 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4) 具有象征意义。 (5) 语带双关。 (6) 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
章中心)。 (7) 吸引读者兴趣。
2 、引用(穿插性材料)作用
(1 )印证……的观点(表现……的内容);( 2 )与……形成对比或衬托(正衬、反
衬);
(3 )增强作品的文化内涵、文学色彩;( 4 )多角度丰富文章内容 .
3、分析句段作用型
(1)内容上:主要看这句(段)写了什么内容,要表达的意图等。
(2 )结构上:引起下文,过渡,铺垫,照应,点明(或深化)主旨,总结等。
4、布局谋篇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设置悬念;一波三折;主次(详
略得当)
5 、选取、安排素材
取材作用:凸显主题,拓展主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小见大;线索
安排材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按观察点的变换;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按作
者所见所闻、所感为行文线索;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二、概括段(层)意、主题
1、题目解读法;分析首尾法;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联系背景法
2 、概括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描写),表现了……的思想感情(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