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与检测混凝土的认识混凝土的发展历史.pdfVIP

建筑材料与检测混凝土的认识混凝土的发展历史.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罗马混凝土 公元前2 世纪 大约在公元前2 世纪,古代罗马人发现了天然火山灰的水硬性,用它拌制的砂浆硬化后有很 高的强度。在古罗马残留的遗迹中我们看到,坍塌的砌块牢牢的连接在一起,如果将砌块比 作粗骨料,这算是古代混凝土的雏形。 至今保守完好的万神庙 (Rome, Italy, 公元128 年) 古罗马混凝土遗迹 (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1 世纪) 由于采用了天然火山灰水泥,古罗马混凝土比现代混凝土的耐久性更好,即使经历了两千年 风霜雨雪仍坚固、完好。 波特兰水泥 1824 年 现代混凝土以水泥为胶凝材料,水泥是混凝土材料的灵魂,影响着混凝土的各方面性能。 1756 年,英国工程师John Smeaton 史密顿在修建灯塔时意外发现,把黏土和石灰石以适当 的配比混合后煅烧(类似火山灰形成的过程),可以达到很高的强度。史密顿的做法很快传遍 欧洲各国,大家纷纷效仿。 John Smeaton 修建的灯塔,1759 年 1824-1840 年,Joseph Aspdin 和William Aspdin 父子,总结出用石灰、黏土、矿渣等配比 混合煅烧成 “水泥”的方法。由于水泥硬结后的颜色和强度,与英国波特兰岛上天然石材差 不多,人们便称它为 “波特兰水泥”(即普通硅酸盐水泥)。 奥芬巴赫的混凝土景亭, 1879 年 “波特兰水泥”最早的一次大规模应用,是建造了穿越泰晤士河河底的隧道。法国和德国分 别在1840 年和1855 年建设了水泥制造厂。随后水泥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使用。 泰晤士河隧道,1843 年 钢筋混凝土 1849 年 1849 年,法国园丁Joseph Monier 将铁丝与混凝土结合,制作花盆,解决了混凝土抗拉强度 低的问题,并在1867 年的巴黎博览会上展示了他的新发明。此后,他又陆续发明了铁筋混凝 土管道、水箱、幕墙板,并在1875 年设计了第一座铁筋混凝土桥。 第一座铁筋混凝土桥,Chazelet,1875 年 法国工程师Francois Hennebique 受到Monier 的启发,将这种材料组合应用到建筑领域,他 在1892 年发明了全套的铁筋混凝土建筑建造系统,立刻引起了当时土木工程界的震动。 预应力混凝土 1888 年 在钢(铁)筋混凝土应用于建筑领域不久,1888 年美国工程师P.H.杰克孙提出了预应力混凝土 的概念,但最初的尝试并不成功。低强度的钢(铁)筋限定了预应力值,而较小的预应力很快 在混凝土徐变、收缩后而全部损失。 1928 年法国工程师E .Freyssinet 提出必须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以减少预应力损失 的影响,他率先应用了极限强度1725MPa 的高强钢丝。之后,E .Freyssinet 和G .Magnel 分 别发明了锥形锚具和麦式锲形锚具,用于后张法预应力工艺。E .Hoyer 则研究出不靠锚具的 先张法工艺,用于在工厂生产小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 1950 年,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FIP 成立,借着战后重建的机会,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大量代 替钢结构,推动了其理论和技术的蓬勃发展。 1956 年,林同炎先生完成了经典著作《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一书,提出 “荷载平衡法” 理论,把预加应力看作是构件上试图与外荷载平衡的另一种荷载,简化了预应力结构的分析。 他将预应力理论在众多桥梁作品中实践,获得 “预应力先生”的美誉。 莫斯康会议中心的地下展览厅,林同炎,1981 年,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拱架结构,净跨约90 米 现代预应力桥梁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技术被认为是混凝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进步之一,它创造了一种理想的 材料结合。 传统的建筑材料,如砖、石、木材受限于材料特性,决定了各自的建造逻辑。混凝土硬化前 无所谓 “形状”,也可以是 “任何形状”。(钢筋)混凝土的奇妙之处在于它能适应多种形态、 多种结构形式。 早期的混凝土拱结构,游泳馆 (建筑师Louis Bonnier,工程师Emile Wood-Girard) 混凝土本身的抗压强度高而抗拉强度低,早期的混凝土建筑常采用源自砖石结构的拱壳体系。 随着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技术的发展,大幅提高了抗弯、抗拉性能,从此更多的混凝土以源 自木结构的框架形式出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