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诊疗常规)(精).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3 年优化中风病(脑梗死)诊疗方案 一 . 诊断 ㈠ . 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 《中 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 (试行,1995 年) 主要症状:偏瘫、神识昏蒙、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 次要症状:头痛,眩晕,瞳神变化,饮水发呛,目偏不瞬,共济失调。 起病形式: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诱因,常有先兆症状。 发病年龄:多在 40 岁以上。 具备2项主症以上,或1项主症2项次症,结合起病、诱因、先兆症状、年龄 即可确诊;不具备上述条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亦可确诊。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 2010 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0》。 (1)急性起病 (2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失 (3 )症状和体征持续数小时以上 (4 )脑 CT或 MRI排除脑出血和其它病变 (5 )脑 CT或 MRI有责任梗死病灶。 ㈡ . 疾病分期 ⑴ . 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中脏腑最长至 1 个月。 ⑵ . 恢复期:发病 2 周至六个月。 ⑶ . 后遗症期:发病 6 个月以后。 ㈢ . 病类诊断 1 ⑴. 中经络:中风病无意识障碍者。 ⑵. 中脏腑:中风病有意识障碍者。 ㈣ . 证候诊断 1. 中脏腑: ⑴ . 痰蒙清窍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痰鸣漉 漉,面白唇暗,肢体瘫软,手足不温,静卧不烦,二便自遗, 舌质紫暗,苔 白腻,脉沉滑缓。 ⑵.痰热内闭证:意识障碍、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鼻鼾痰 鸣,或肢体拘急,或躁扰不宁,或身热,或口臭,或抽搐,或呕血,舌质红, 苔黄腻,脉弦滑数。 ⑶.元气败脱证: 昏馈不知, 目合口开, 四肢松懈瘫软, 肢冷汗多, 二便自遗, 舌卷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微欲绝。 2.中经络 ⑴ . 风火上扰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尿赤便干,舌质红绛,舌苔黄腻而干,脉弦 数。 ⑵ . 风痰阻络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头晕目眩,痰多而粘,舌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⑶ . 痰热腑实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 侧弦滑而大。 ⑷ . 阴虚风动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眩晕耳鸣,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瘦,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2 ⑸ . 气虚血瘀证: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面色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 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⑹ . 痰瘀阻窍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痰多流涎,悲观、迟钝、沉默呆板,舌质暗淡,舌苔白 腻,脉弦滑。 二 . 治疗方案 ㈠ . 分型论治 1. 中脏腑: ⑴ . 痰蒙清窍证 治法:燥湿化痰,醒神开窍。 主方:涤痰汤( 《济生方》)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药物:半夏 12g,陈皮 9g,茯苓 15g,胆南星 12g,竹茹 12g,石菖蒲 9g。 ⑵.痰热内闭证 治法:清热化痰,醒神开窍。 主方:羚羊角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 《温病条辨》)。 药物:羚羊角粉 3g, 生石决明 20g,夏枯草 9g, 菊花 10g,龟板 10g, 胆南星 15g, 天竺黄 12g, 白芍 15g, 丹皮 12g, 生地 10g。 ⑶.元气败脱证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主方:参附汤( 《圣济总录》)。 药物:人参 12g

文档评论(0)

tianya189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阳新县融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20222MA4ELHM75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