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医诊疗学问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版中医诊疗学问诊;第二章 问 诊;意义: 病史、患者自觉症状等病情资料, 需问诊才能取得。故问诊是了解病情, 诊察疾病关键方法, 在四诊中占相关键地位。;;获取基础信息 ;第二节 问诊内容;1.主诉概念 ????主诉为患者感受最关键痛苦或最显著症状或体征, 也就是此次就诊最关键原因及其连续时间。确切主诉常可初步反应病情轻重与缓急, 并提供对某系统疾患诊疗线索。主诉应用一、二句话加以概括, 并同时注明主诉自发生到就诊时间, 如咽痛、高热2天, 畏寒、发烧、咳嗽、右胸痛3天, 活动后心慌气短2年, 下肢水肿2周余。 2.主诉三要素????疾病部位、病变性质与自发病至就诊时间(部位、性质、时间)称为主诉三要素。 3.统计主诉要求 ????统计主诉要简明, 要有显著意向性, 应尽可能用病人自己描述症状, 而不是医生对患者诊疗用语, 如患糖尿病1年或心脏病2年, 而应统计多饮、多食、多尿、消瘦1年或心悸、气短2年等。;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每种疾病起病或发作都有各自特点, 具体问询起病情 况对诊疗疾病含相关键判别作用。有疾病起病急骤, 如 脑栓塞、急性心绞痛和急性胃肠穿孔等; 有疾病则起病缓 慢, 如肺结核、肿瘤、风湿性心瓣膜病等。疾病起病常与 一些原因相关, 如脑血栓形成常发生于睡眠时; 脑出血、高 血压危象常发生于激动或担心状态时。;1.社会经历: 包含出生地、居住地域和居留时间(尤其是疫源地和地方病流行区)、受教育程度、经济生活和业余爱好等。;第三节 问现在症;寒热形成机理;一、问寒热;恶寒重发热轻---表寒证(感寒); 决定外感表证的寒热轻重的因素 1.感受病邪的性质 2.感邪的轻重 3.邪正的盛衰 一般情况,感邪轻,则寒热俱轻;感邪重, 则寒热俱重;邪正俱盛,则寒热俱重;邪盛正衰,则 恶寒重而发热轻。;;常常怕冷,四肢凉,得温可缓症状。因 阳气虚衰,形体失于温煦所致。 忽然感觉怕冷,且体温不高症状。关键见于里实寒证 【一些风寒表证在发病早期,亦可只出现, 但这种怕冷感常是发烧前奏,伴随病情发展,病人很快会体温升高,展现出恶寒发烧状态。】;  ;寒热往???;阳气之热;有汗无汗;肌表不固 玄府不密;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症状。;战汗: 病人先恶寒战栗以后汗出症状。 常见于温病或伤寒邪正猛烈斗争阶 段。; 绝汗: 在病情危重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症 状。常是亡阴或亡阳表现, 又称为脱汗。 分以下两类;头汗: 又称但头汗出。指汗出仅见于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症状。 ;半身汗: 病人仅一侧身体汗出症状。 或左侧,或右侧,或见于上半身, 或见于下半身,但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手足心汗: 手足心汗出症状。手足心微汗出,多为生理现象。若手足心汗出量多,则为病理性汗出。: ;心胸汗: 心胸部易出汗或汗出过多症状。多见于虚证。多见于以下两种类型;;(一)疼痛性质【表1 】;性质;部位;部位;疼痛部位;腹 痛 ;胸痛;头痛;四 问头身胸腹;(一 )头晕;临床表现;(二)胸闷;(三)心悸 ;【心悸与怔忡比较判别】: 见表;;病症;五 问耳目;(二)问目;六 问睡眠;阳 (肌表);【问睡眠关键点】长短、入睡难易与程度、 有没有多梦等情况;营血亏虚,或阴虚火旺,心神失养,或心胆气虚,心神不安所致者,其证属虚。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或食积胃脘所致者,其证属实。;病机: 嗜睡多因机体阴阳平衡失调, 阳虚 阴盛或痰湿内盛所致。;昏睡: 病中日夜沉睡, 虽能唤醒, 但神识朦胧, 答非所问, 偶能对答, 后旋即复睡。为昏迷之先兆。即意识昏迷。 昏迷: 神识昏瞀, 不省人事。或昏睡不醒, 呼之不应, 对外界刺激无何反应。如中风、高热之昏睡。 嗜睡与昏睡、昏迷不一样, 后者难以呼醒, 强行唤醒而仍神志模糊, 甚至呼之不醒。 ;七 问饮食 与口味;口渴 与饮 水;(二)食欲与食量;食欲下降;病症;(三)口味 1.口淡: 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 胃。 2.口甜: 多因湿热蕴结于脾。 口甜少食、神疲乏力, 多属脾气亏虚。 3.口粘腻: 常见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及寒湿困脾。 4.口酸: 多见于伤食、肝胃郁热等。 5.口苦: 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6.口涩: 为燥热伤津, 或脏腑热盛, 气火上逆 7.口咸: 多认为是肾病及寒水上泛;八 问二便;(一)大便: 健康人通常每日或隔日大便1次, 排便通畅, 成形不燥, 多呈黄色,

文档评论(0)

181****85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