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妙的沧海桑田的故事.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是美妙的沧海桑田的故事 插图:郭红松 插图:郭红松 □ 更多作品,扫码可读。 【中国故事】 当瀛东村的事迹传开,人们看到的是后来的风光,而陆文忠 nr-心里最难忘的是拓荒的经历,是土地的来之不易,是守护家园的 nr- 流血流汗。III 流血流汗。 III 这是离开我们为时不久的沧海桑田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最美 妙处,是这一片可以俯瞰江海交汇的土地,没有成为高楼林立的 商业楼宇。这里不缺现代化的气息,但在水面、农田、草木之间, 为自然包围,它仍然是乡村。村庄是生生不息的思想和精神的发 源地,这里的宁静,连接着古朴与荒野,也走向未来和亘久。 欲醉不能 崇明岛的最东端有一个年轻的村子一一瀛东村。那是上世纪 八十年代中期,在长江口江海交汇处滩涂地上,农人围垦所得的 2. 67平方公里土地上,新建的村落。滩涂地非瞬息之作,因着 长江挟带的泥沙被东海浪潮顶托,流速减缓,渐沉渐积,四时不 息,日积月累,新沙新地,层垒叠加而成。其上有芦苇荒草,有 野生贝类等小动物,围坪垦拓后,便是可以耕种的土地,所谓沧 海桑田是也。围垦者是陈家镇农民六人,领头的是支部书记陆文 忠。那垦拓处就是大浪淘沙的发生地。长江挟带的泥沙,沉淤在 海边,寒来暑往不知几度春秋后,成为滩涂,可以说它是新地, 但要让这新地成为农田,就要有人的介入,要付出农人的血汗。 1400年来,崇明岛人就是在垦拓、坍塌、再垦拓的往复循环中, 前仆后继,成就了今天崇明岛1413平方公里的疆域土地。陆文 忠是垦拓者的后人,血液里涌动着一种渴望:拓荒造地,农人有 了地就有了财富,“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17 世纪英国人威廉?配第的话,崇明的农人不曾听说过,却一直在 实践中。不一样的是,就连土地也是劳动之果。自1400年前崇 明岛成陆,便只有荒野滩涂,那是地吗?是,但只是原始的、不 时被江潮海浪淹没的芦荡丛生的滩涂、盐碱地,需要筑堤垦拓, 引江水,排盐碱,生田始成熟地。陆文忠赶上了好时候:他率领 农民拓荒时,正值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他们拼搏九个寒冬, 终于在潮来一片水茫茫、潮去空余芦苇荡的滩涂上,创建了农业、 养殖、旅游并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一瀛东村。在这之后崇明的 垦拓渐渐停止,崇明岛要成为生态岛,东滩荒野已是联合国关注 的湿地重点保护区。现在的瀛东村又站在了生态保护的第一线。 如果是凌晨,站在瀛东村的大堤上,看太阳从大海中沐浴而 出,火红鲜亮,却没有水滴,只有海浪的推送,和推送之后的依 依惜别,涛声依旧。俄顷,太阳升高,光芒照耀海边,如遇退潮, 会有一层细砂铺就的极细腻、极光滑的新地出现,有细小的芦苇 出生,有细小的生物爬行其上。如果你想看望它们,你就得屏息 静气,否则它们会迅即钻进一个个小洞,隐身蛰伏。但在这时隐 时现的新地上,留下了它们生命之初浅显而又明晰的印迹。回望 大堤内,别墅相接,另有专为腿脚不便的老人盖的砖瓦平房。鱼 塘和农田比邻,湖光与绿杨相拥,阳光洒落其间,成为金色斑点, 跳跃在水面上。有游鱼偶尔跃出水面,旋即落水,那金色斑点便 融化在粼粼水波纹中,以同心圆的方式渐次扩大……这一切如诗 如画的情景,足以陶醉远方归来的游子,但一次又一次造访陆文 忠、瀛东村,我欲醉不能,何故? 血汗新地 因为我知道瀛东村的历史,以及陆文忠身上独特的魅力,他 的语言,他的胸襟。他说他是个种田人,全国劳动模范也是种田 人。他是带着一伙农民从垦拓开始,真正走向共同富裕的种田人。 他说一家富不算富,一人穷便是一村穷。他有天生的东滩农民的 领袖气质,他第一个倡议问东海要土地。1985年初冬,北风凛 冽,陆文忠带着六个农民进驻滩涂地。他们的全部家当是六根扁 担,六副泥筐,六把铁锹,一卷草绳,一缸咸菜,和拼凑而得的 200元资金。先是刈芦苇,搭“环洞舍”。“环洞舍”是崇明岛 先民最早的住舍,在芦荡中先辟出一块地,铺上一层干芦苇又铺 柴草,再在四周以芦苇环绕、攒顶,“环洞舍”成。舍外不远处 再以泥坯砖块搭灶,农人称为“行灶”、泥涂灶,可生火做饭。 菜呢?咸菜是也。严寒风烈,滩涂地已冻结,挖泥挑泥筑堤,冬 日的芦根像尖刀一样在滩地兀立,它不仅是掘泥的障碍,而且扎 脚,陆文忠一不留意便扎到了右脚脚底,鲜血直流。草草包扎, 把受伤的脚塞进沾满烂泥的鞋,掘泥不止。七个农人,在寒风中 锹挖肩担250多个日日夜夜,筑成一道堤岸,首战获得600亩土 地。1987年3月,陆文忠他们一鼓作气,又围垦而得2000亩土 地。堤岸在加长,土地在增加,崇明东滩只有放牧人和牛群的荒 野,正在成为新的家园之地。这一消息不胫而走,轰动海上,1994 年岁末,在当时崇明县政府的支持下,陆文忠率瀛东人又开始了 第三次围垦,再获1400多亩土地。 那些年,或者在更久的农耕文明的漫长岁月里,土地是农民 的心肝宝贝,崇明尤甚。当瀛东村的事迹

文档评论(0)

177****87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