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海燕的“突围”及其他
郭海燕的“突围”及其他
PAGE / NUMPAGES
郭海燕的“突围”及其他
郭海燕的“突围”及其他
郭海燕不是一位追求高产的作家,她一直写得
很用心,力图写出自己的面貌。 像《指尖庄蝶》《殊途》
《秋分》等小说,都给人留下了鲜明的印象。她擅长描写滚滚红尘中的情感故事,男女间的偷情、背叛、报复、隐忍、幻想,经由她细致入微的描写,活色生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混乱不堪的现实、光怪陆离的梦境、纠缠不清的情感与无可遏制的欲望混杂在一起,散发出这个剧变时代浑浊而肉欲的气息,那一幅幅错位、分裂乃至荒诞的生存图景,让人体味到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在叙事上,她习惯将并不复杂的故事切分成一个又一个片段,然后借助回忆、插叙等方式进行组合,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娓娓叙说中,一层一层揭示出人物幽深的内心世界。她笔下的人物总是处于冲突对立之中,但是,她似乎不大关注人物冲突背后的现实意义,而是着意刻画每一个人物丰盈而微妙的生存状态,从而折射出个体多姿多彩的生命情态。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常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郭海燕沉默地伫立在阁楼的窗口边,目光冷峻地打量着尘世,那异常敏感的内心向外敞开着,向着生活的深处延伸出无数的触须――她总能捕捉到生命中那些常
常被忽略的最细微的颤动,然后巧妙地编织在自己的故事之中。那些只有女性才能觉察到的体贴、私密而微妙的细节,就像闪亮的纤纤银针,毫不留情地刺向人性的痛处,让人久久难以释怀。
如果我们还是借用代际概念来谈论作家,郭海燕早期的这些作品,显然烙印着 70 后作家共有的某些特征:从美学追求上看,不大关注宏大意义的建构,而热衷于挖掘自身独特的、异质性审美经验,试图重构一种日常生活诗学;从表现内容来看,往往以两性情爱作为切入口来表达个体与物欲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揭示分裂的社会现实中人的尴尬精神境遇;从叙事策略来看,推崇感性化、细节化的描写,在碎片似的叙述中裸呈饱满丰盈的生命情态。郭海燕在 70 后的“众声合唱”中获得了认可,作品频频在重要刊物亮
相并且被转载, 被评论界誉为湖北最具潜力的 “才女”之一。
但是, 70 后作家群的“短板”也是有目共睹的。他们擅长表现成长的疼痛、 青春的伤怀、绝望的爱情、极端的情欲、 空洞的生活, 常常入木三分、 锥心刺骨,但又往往无法将对于生活和人性的追问引向形而上的
哲思;他们笔下的人物洋溢着新的时代气息,但是作
为个体存在又多半是悬空的,缺乏历史感。更为重要
的是,他们仅仅借助生命体验而获得的个人经验的有
限性与相似性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经验匮
乏与透支的状态。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清醒的 70 后写作
者共有的焦虑。
具有职业文学编辑和写作者双重身份的郭海燕,自然对文学史和当下文学创作走向有着整体的认识和清晰的把握,这就使得她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自觉意识――她没有固执于惯性写作,而是开始尝试“突围”。2010 年,她发表了《春嫂的谜语》 。这是一部聚焦底层人物命运的小说。 春嫂从农村来到城市当保姆,不断遭遇生活的挫折, 但是她的内心满怀善意与温情,以坚韧对抗苦难,最终获得了幸福。“青石板上钉洋钉”的谜语贯穿全文,它也是理解这部作品的文眼。这个谜语的谜底是星空,无疑具有象征性。春嫂是一个善良、卑微而平凡的农村妇女,但是她的内心怀有仰望星空的激情和信念。正是这种超越性的情怀,使得这部小说有别与流行的底层写作,于苦难中见温情,于温情中显力量,折射了人性的闪光。三年之后,郭海燕又发表了《理想国》,关注的是社会焦点题材――国企改革。小说通过一个青年女员工的回忆,记录了大型国企壮志集团坍塌溃败的过程,也表达了青春、理
想和价值的失落。尽管这部小说的语言有新变化,生活细节也非常丰富,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作品在对生活的整体把握上还是失之于表象化,没有击中时代的痛点,因而处在时代漩涡中的人物在事实上是侧身事外的,缺乏应有的深度。这两部转型后的作品在叙事上延续了郭海燕过去的某些风格,在写作姿态却呈现出新的特征――由“内”向“外”转变,从沉溺于个体生命感受转向了对于社会问题、时代症候的关注。我想,这种转变背后隐含着郭海燕丰富的思考,既有对于审美与思想关系的重新认识、个体与人类关系的重新考量,也有这对于现实与历史关系的重新认知,而最重要的,乃是重建文学与社会生活的血肉联系,重建一种作家与生活的对话性关系,而不再是封闭于个体内心和文学本身。我相信,这种转变是实现“突围”的路径之一。
其实对于一位作家而言,无论他的写作姿态是向“内”或是向“外”,如何获得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并将其艺术化的处理永远是一个挑战。只有穿透事物表象去探测社会和历史的真相和本质,才有可能获取真正有价值的素材;只有深刻洞察了这些素材最具时代意义的内核,才有可能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艺术形象。在资讯爆炸的时代,作家仅仅依靠直觉来处理生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