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教学大纲.docx

《病理学》教学大纲.docx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病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901B5 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 学分:6.5学分 总学时:117 理论学时:58 实验学时:59 先修课程要求: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等 适用专业(层次):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 参考教材: 1.李玉林,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2008 2.李玉林,病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2013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基础医学课程,本课程在培养方案中为必修课和主干课程。病理学既是基础医学课程,同时又是更重要的桥梁课程之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认识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为今后学习临床医学课程、预防医学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本理论知识方面 (1)掌握各类疾病基本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主要内容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损伤的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等。 (2)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其结局,并具备初步自学其它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主要掌握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等系统常见病及传染病的病理变化。 2.基本技能方面 (1)掌握观察病变的方法,通过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包括绘图等训练,能正确描述观察所见,并能综合分析,做出初步结论。 (2)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检验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 (3)见习(或通过尸体解剖录像 )尸体剖验的一般过程和病理学研究方法。 (4)初步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分析常见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培养学生病理联系临床的能力。 三、课程学时分配: 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时数 备注 绪论 6 2 4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6 4 2 损伤的修复 4 2 2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9 5 4 炎症 12 5 7 肿瘤 9.5 6 4 环境和营养病理学 0 0 0 心血管系统疾病 12 5 7 呼吸系统疾病 12 5 7 消化系统疾病 12 5 7 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1.5 1 0 免疫性疾病 0 0 0 泌尿系统疾病 12 5 7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8 5 3 内分泌系统疾病 3 2 1 神经系统疾病 2 1 1 传染病 8 5 3 寄生虫病 0 0 0 小计 117 58 59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核(笔试)、实验考核 2.成绩构成:理论考核70~80%,实验考核20~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理论课部分 绪论 (一)目的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2.熟悉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3.了解病理学的发展。 (二)教学时数:2时 (三)教学内容 1.病理学的概念 2.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3.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4.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尸体剖检、活体组织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实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动物实验、组织和细胞培养)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配合板书 (六)自学内容: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发展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和损伤 (一)目的要求 1.掌握萎缩、化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的病理变化,坏死的概念、类型及病理变化,坏死的结局,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坏死与细胞凋亡的区别。 2.熟悉肥大与增生的概念、类型及意义。 3.了解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细胞凋亡的机制,细胞老化的概念、形态特征及机制。 (二)教学时数:4学时 (三)教学内容 1.细胞与组织的适应 (1)萎缩:概念、原因和分类、病理变化、后果 (2)肥大: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后果 (3)增生:概念、分类及其意义 (4)化生:概念、部位、形态特点和意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等) 2.细胞和组织的损伤原因及机制 3.细胞的可逆性损伤:细胞水肿、脂肪变、玻璃样变 4.细胞死亡: (1)坏死:概念、基本病变、病理类型、结局及影响 (2)细胞凋亡:概念、病变特点、细胞凋亡与坏死的比较 (四)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配合板书 (六)自学内容:损伤的原因与发生机制,可逆性损伤(淀粉样变、黏液样变、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性钙化),细胞凋亡的机制,细胞老化 第二章 损伤的修复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再生的概念及类型,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特点及作用,瘢痕组织的形态及作用,皮肤一期愈合、二期愈合的概念及区别。 2.熟悉常见组织的再生过程及干细胞在再生中的作用,各种组织的再生过程,皮肤创伤愈合的基本过程及骨折愈合的分

文档评论(0)

CUP200801312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北京教育部直属高校教师,具有十余年工作经验,长期从事教学、科研相关工作,熟悉高校教育教学规律,注重成果积累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